和諧美滿的城市家園。
“綠色驛站”共同締造。
運行中的光谷空軌。
光谷中央生態大走廊。
光谷空軌、光谷書房等“網紅打卡點”不斷涌現。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武漢市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全面開展“通風、活水、增綠、透氣、降碳”五大行動,營造更加舒適宜居的小氣候,不斷提升人居環境舒適度。
近日,武漢市分別在城市存量和增量地區探索試點樣本,推廣相關經驗,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的宜居“畫卷”。
百步亭的低碳幸福密碼
初冬,天空湛藍,溫暖的陽光透過樹隙灑落滿地金黃,碧綠的草坪閃閃“發光”。遠處,高大茂密的樹木宛若一簇簇大傘,撐起了和諧幸福。
“這裡是我們的家,也是我們的公園。”走進武漢市百步亭社區,處處笑語不斷,其樂融融,和諧美滿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市民們沉浸在生態低碳宜居小區建設帶來的幸福快樂中。
低碳小區 如春風吹遍每個角落
作為武漢市首批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引入低碳理念的社區之一,探訪小區,“綠色低碳”已成為日常。
在百步亭怡康苑一角,豎立著一個個造型特殊的運動器材,居民在使用其健身的同時,可以為小區的路燈充電。
除了運動發電器材外,該小區還有可以給手機供電的光伏座椅、搭建有分佈式光伏的屋頂、智慧回收箱……小區體現綠色低碳理念的設備比比皆是。
“這是在上級的支持下,我們結合自身特點打造綠色低碳街道的一個縮影。”百步亭社區黨委副書記龔漢華介紹。
龔漢華説,不同於以往老舊小區的改造方法,低碳社區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有綠色低碳元素,還要有引導居民低碳生活的設計,為此,小區引入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屋頂分佈式光伏,生産清潔能源綠電用於公區照明並余電上網,邀請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派專家進行指導。
走近小區的智慧回收箱,手機掃碼即可打開回收倉門,放入可回收物,智慧系統自動稱出重量,並將積分與錢同步發放到賬戶。
從一組數據可見一斑:安裝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太陽能路燈、節能路燈,每年可幫助社區減少約10噸碳排放;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安裝智慧垃圾回收箱和分類垃圾亭,高效利用資源,通過廢物回收每年可減少約5噸碳排放;向居民發放節能燈,通過節能家電換購的方式鼓勵居民使用節能電器,每年可減少50噸以上碳排放,有效降低溫室效應。
共建共享 綠色驛站綠滿家園
行進在百步亭社區,大樹參天,果實纍纍,讓人恍若置身綠色森林。這一大片城市綠蔭的形成來自小區的共建共享實踐。
“這個設計稿,我看行!”“既要有趣,又要好看,最好還能坐下來歇歇腳、聊聊天。”“除了花花草草,能不能增加一塊種菜的園地?”
在“綠色驛站1+N”項目的圓桌討論中,居民們圍著社區規劃師楊文勤七嘴八舌地討論著。
大家群策群力,優化設計方案。楊文勤既是百步亭社區首批受聘的社區規劃師,也是百步龍庭小區“綠色驛站”的站長。這個由他一手規劃、建設、功能逐漸完善的驛站,成為項目中的“明星”。現場,他分享自己的建設和維護經驗,並計劃在小區的每個樓棟下都規劃一個“綠色小站”,讓生態之花處處綻放。
大家決定以樓棟為單位打造N個綠色小站,並廣發“招募令”,鼓勵居民參與項目打造。
走進小區,穿過先鋒廣場,來到306棟樓下,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改造後的項目:鬱鬱蔥蔥的粉黛亂子草,和居民們手繪的輪胎苗圃一起,構成一塊“網紅打卡點”。帶著小朋友散步的居民,有的在科普長廊駐足觀看植物講解,有的坐在太陽傘下拍照打卡。
參與建設的園藝師劉華洲介紹,這個驛站的建設方案全程由居民討論決定:建在哪兒、種什麼、劃分哪些功能區,討論後形成的方案,書畫愛好者手繪出來進行公示。
綠色驛站依樹傍水,距離單元樓和健身區都很近,利用上了小區內的水系,設置雨水收集器,綠色、環保。在夏天還有較好的遮陰降溫效能。
“為響應居民‘增加種菜園地’的提議,還專門留出一塊園地,劃為‘可食區’,種上小白菜、蘿蔔等本地家常菜,小朋友們可以在自己家樓下觀察植物的生長,體會收穫的喜悅。”
綠色驛站建成後,12名志願者定期排班到站內除草、施肥、剪枝,向居民們宣傳綠植養護、土壤分類、堆肥方法,傳遞綠色共享理念。
每個家庭分別認領一株樹木,對其進行掛牌保護。孩子們成為樹木最好的保護神,不僅給大樹澆水、除蟲,松土,還將其寫進作文與日記中,共同分享傳播綠色生態理念。
共同締造 解開宜居幸福密碼
共同締造理念的落地生根,是百步亭社區逐步變身生態社區的關鍵。社區黨委堅持社區靠群眾,群眾靠發動,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激發基層群眾智慧力量,共建幸福美好家園。
11月1日上午,武漢市江岸區生態環境分局機關黨支部的黨員們來到百步亭溫馨苑社區開展“打造溫馨花園 踐行綠色生活”主題志願服務活動。區生態環境分局的黨員們和環保園藝志願服務隊的隊員一起進入溫馨花園,開展園藝維護志願服務,為溫馨花園進行除草、修剪、澆水等工作。這是該社區實施共同締造行動的一個鮮活剪影。
江岸區百步亭社區百步龍庭小區建於2006年,佔地19萬平方米,常住人口3100人。隨著生活水準提升,居民們希望小區能增加綠化面積,更加生態舒適宜居。
“以人民為中心,打造宜居城市。”社區黨委堅持黨建引領,紮實做好試點工作,持續改善社區人居環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決策共謀聚民意。發動各方將協商目標與居民意願訴求相統一,從房前屋後實事做起,推動協商成果從“大家享”到“大家管”。充分運用“兩長四員”力量,大力實施“能人尋找計劃”,積極尋找在社區有威望、有熱心、有專長、有經驗的能人,建立社區“能人庫”。運用“三方聯動”“五社聯動”“六步議事法”,在開展入戶訪、上門集、座談徵的基礎上,傾聽群眾心聲,廣泛吸納民意。
暢通居民參與渠道,發展共建聚民力。社區請來園林局專家在選址、規劃等方面給予指導,改“荒地”變“花園”。
選聘出8位“社區規劃師”。完善運行機制,建設共管聚民智。小區每個樓棟推選一名共同締造小組長,共同締造小組長帶動每家一名共同締造志願者,參與小區美好環境共建共管。每個家庭選派1名志願者輪流參與值班,共同負責小站的日常維護與管理。制定“綠色環保微公約”。讓居民開門見綠、社區享綠的同時,也讓大家形成了“我愛我家園”、共同打造綠色家園的理念。
居民從過去的“甩手掌櫃”,變成愛護家園的“當家人”。目前,該志願服務隊已吸引30多位居民參加,大家各展所長,當起園藝顧問、技術指導、護花使者、環保先鋒等。在這一“暖心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居民群眾唱了主角。
撰文:于海濤 陳桵 羅鶯
供圖:百步亭花園社區三居委會
中央生態大走廊 碧玉帶粧點光谷間
如何圍繞武漢“濕地之城”的自然特點,在城市中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畫卷”?
“一半山水一半城,令人心曠神怡。”12月1日,不少外地市民應邀乘坐光谷空軌,270度,全景視角,一路飛馳感受光谷中央生態大走廊的綠色顏值。
俯視腳下,一條超級“碧玉帶”飄逸于光谷核心,豹子溪蜿蜒流淌,連片綠地環繞,處處繁花似錦,水面白鷺翱翔,兩岸綠樹成蔭、鮮花競相盛開。
漫步在武漢光谷龍泉山、九峰山之間的光谷生態大走廊,宛若踏進一幅水鳥相依、水清岸綠的山水畫。在藍天白雲的背景下,相映生輝。很難想像,這座科技城的中心區域,擁有如此大面積的“綠寶石”。
巨大的海綿城市
誰曾想,幾年前這裡還是荒地、臭水溝。連接九峰山龍泉山的水道豹子溪河道狹窄,往年一到汛期便雨水外溢,導致光谷四路與高新三路、高新四路、高新五路交匯處形成多處頑固性漬水點,周邊居民苦不堪言。
2018年,隨著光谷生態大走廊工程的實施,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去年汛期開始,頑固漬水點清零,附近居民李女士感嘆:“再也不用擔心雨天積水了。”
多年的漬水點不見了,秘密藏在地下。
“這是調蓄池。”長江生態環保集團項目現場負責人指著綠地中的一個小水塘介紹。“別看它小,用處大著呢!”他介紹,這個調蓄池在地下10多米,最大可容納5000多立方米的水,將雨污水“篩”成清水。此外,零散的小排口附近,利用有坡度的草地、堆砌的石塊,形成可調節的雨水花園。
據悉,光谷生態大走廊建設中採用海綿城市理念,圍繞全線排口,設置多處調蓄池、兼性塘、好氧塘、雨水花園等“海綿”設施,讓大走廊變身巨型“海綿體”。下暴雨時,周邊雨水匯流到池塘邊的排口,先進入兼性塘凈化雜質,如果雨量更大,則溢流到相鄰的好氧塘,塘內的藻類生物會進一步凈化,保障水質穩定性。
“整個大走廊的海綿設計,可抵禦50年一遇的暴雨,也為城市增加了透氣性。”這位負責人説。
大珠小珠落玉盤
海綿城市建設立足區域生態本底,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促進雨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並結合多類具體技術跨尺度構建了生態型基礎設施,這是海綿城市理念的核心,也正是光谷生態大走廊建設的亮點。
透過光谷空軌視角可以看到,這條“綠絲帶”周邊還圍繞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珍珠”。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項目負責人周文武介紹,這些“珍珠”正是項目依據地形所設置的調蓄池、兼性塘、好氧塘、雨水花園等,“池塘可幹可涸,有雨時調節水量,沒雨時便是綠地。”
經過排口治理、河道擴寬等改造,豹子溪後期通過豹澥湖向上游補水,枯水期生態流量也將得到保證,將變成一條常年有水的城市山丘區階梯溪潭型河道。
在枯水期,通過生態補水形成連續不斷的生態溪流;平水期,形成豐盈蜿蜒的自然河流;洪水期,通過生態漫灘增大過洪能力,形成順直通暢的過洪通道。
這將解決城市山丘區季節性河流“枯水期無水、洪水期過洪能力不足”的根本矛盾,讓“汛期不澇、枯期不臭”的區域水安全,水環境得到保障。
三道融合 打造世界級生態走廊
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海綿城市建設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修復城市水生態、改善城市水環境、提升城市宜居度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中國光谷”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結合自身山水格局特色,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融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以高水準保護為區域高品質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據悉,光谷生態大走廊北起九峰山,南至龍泉山,東臨豹溪路,西至光谷四路,南北全長10公里,種植樹木3萬餘棵,樹種逾100種,綠道約12公里,水道約8.5公里。在這裡,武漢東湖高新區以光谷科創大走廊為創新橫軸,光谷生態大走廊為生態縱軸,充分利用區內“9湖27河12庫”水系環境,打造世界級黃金“十字”大走廊。
這一系列關於水的生態藍圖,來自長江生態環保集團。該集團牽頭實施的10公里生態縱軸,堅持以水生態修復為基礎,以水質改善為核心,實施河道疏浚、排口整治、水系連通、水生植物種植、生態補水等項目,面積相當於8個武漢解放公園,作為全國領先的“穿城連山”的生態走廊,實現綠道、水道、空軌“三道融合”。
目前,生態大走廊高新大道至鳳凰山街約7公里主體建設基本完成,將成為光谷生態新名片。
撰文:萬祎 劉雅進
供圖:東湖高新區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