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中國變化 實現個人理想——外籍人士分享“我在武漢這些年”
來源:新華網  |  2023-12-12 09:52:23

見證中國變化 實現個人理想——外籍人士分享“我在武漢這些年”

武漢理工大學孟加拉國籍教授加力布分享自己與武漢的故事。新華社發(陳亮攝)

  新華社武漢12月10日電(記者樂文婉)回望在中國生活的21年,武漢理工大學孟加拉國籍教授加力布感慨,是三支筆串起了他與中國的緣分。

  “第一支筆是‘中華牌’鉛筆——我的第一支鉛筆。當時,我覺得這個國家應該很文明,因為不少學習用品都是中國産的。”40歲的加力布説,“第二支筆是馬良的神筆。馬良用畫筆造福老百姓的故事,給年幼的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開始嚮往這個思維活躍的國家。”

  2002年,高中畢業的加力布獲得公派留學機會,來到武漢理工大學求學。博士後出站後,他留校任教,如今已是跨文化交流與“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負責區域國別、跨文化交流等課程。

  “第三支筆便是我手中的粉筆。中國培養了我,現在我正培養更多的中國年輕人。”加力布説。

  21年來,加力布在實現個人理想的同時,見證了武漢在基礎設施與交通方面的巨變,也在做義工與志願者的經歷中,目睹了中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發展。這些變化讓他對中國的發展密碼産生興趣,原本學習經濟學的加力布在博士階段轉而學起馬克思主義。“我來自發展中國家,了解經濟學,也了解中國的發展歷史與政策,能更好地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講好中國故事。”加力布説。

見證中國變化 實現個人理想——外籍人士分享“我在武漢這些年”

武漢長江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校長克裏斯托弗·雷姆分享自己與武漢的故事。新華社發(陳亮攝)

  外籍人士“家在武漢”故事分享會日前在武漢國際傳播中心舉行。來自美國、法國、韓國、巴西、孟加拉國、加蓬的外籍人士分享了他們紮根武漢、蓬勃發展的故事。外國駐武漢機構代表、在漢高校的留學生及相關部門代表約150人在現場聆聽、交流了自己與武漢的故事。

  伴湖而生、因水而興的武漢擁有5個濕地自然保護區、10個濕地公園、165條河流和166個湖泊,有“百湖之市”的美譽。“推門見綠”的生活讓來自美國的武漢長江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校長克裏斯托弗·雷姆十分驚喜。

  在美國鄉村長大的雷姆坦言,最初得知要搬到這麼大的城市工作時,他一度有些害怕。“但武漢很好地平衡了城市與自然,這裡既有大都市的繁忙,也很輕鬆就能夠接觸到大自然。”

  2003年,武漢長江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成立,成為武漢第一所經教育部批准設立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我們學校服務在武漢工作且想要接受西式教育的外籍人員的子女。過去20年,我們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這離不開武漢的繁榮發展。”雷姆説。近年來,隨著武漢國際化水準不斷提升,武漢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已增加至5所。

  在武漢生活四年的雷姆,如今中文名字是“任安武”,有“在武漢安居樂業”之意。工作之餘,他會走進體育場,作為粉絲為武漢三鎮隊歡呼吶喊;會走街串巷嘗試地方特色美食;也會與家人一起,打卡各地景點。

見證中國變化 實現個人理想——外籍人士分享“我在武漢這些年”

武漢瀚盛光華文化教育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任途分享自己與武漢的故事。新華社發(陳亮攝)

  2012年4月,為提升城市國際化水準,武漢市政府正式啟動外籍人士“家在武漢”工程,涉及政府公共信息發佈、出入境管理、外籍人士子女就學、涉外醫療服務、涉外社會保障、外籍人士在漢生活指南等16個方面的具體工作。

  在“家在武漢”工程和相關政策的支持下,華中科技大學巴西籍博士任途得以留在武漢開啟創業之路。“我沒有出生在這裡,卻選擇長期生活在這裡,武漢已成為我的第二故鄉。”任途説。

  2013年,任途與合夥人決定在武漢投身國際教育領域創業。“企業孵化初期,我們也遇到不少困難,好在每次我們向政府相關部門諮詢政策或尋求幫助時,總能得到熱心的回復。”如今,任途在武漢瀚盛光華文化教育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擔任執行董事,負責海外業務,其所在公司的發展蒸蒸日上。

見證中國變化 實現個人理想——外籍人士分享“我在武漢這些年”

圖為外籍人士“家在武漢”故事分享會現場。新華社發(陳亮攝)

  據武漢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專職副會長王祥勝介紹,“家在武漢”工程實施十多年來,在營造外籍人士良好工作學習生活環境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已經成為提升武漢國際化水準的重要載體。“今後,我們將廣泛聽取外籍人士的意見和建議,更加深入實施這一工程,不斷拓展活動領域,吸引更多外籍人士參與,讓大家更加真切地體會到‘家’的感覺。”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