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會 武漢向“新”!
來源:長江日報  |  2024-02-20 11:04:27

  “人形機器人電子皮膚觸覺等大健康領域的創新應用,開年迎來批量訂單。”日前,武漢華威科智慧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曉輝興奮地表示,今年公司1月份業績同比增長1倍。

  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同樣傳來好消息,該中心實現110GHz電光強度調製器全國産化,填補國內空白,並已在國産光電測試儀錶和寬頻光通信系統中取得應用。

  在武漢理工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學與醫學交叉研究結出碩果——可溶栓納米機器人。未來,外科醫生或可通過向病人注射納米機器人來治療心血管相關的疾病。

  一家家科創企業拔節生長,一系列創新成果接連涌現,一個個應用場景開啟未來……

  科技創新迸發奔涌,武漢加快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推動高品質發展,新質生産力正在蓬勃萌發。 

新春第一會 武漢向“新”!_fororder_1

立得空間標定實驗室內,科研人員正對移動街景測量車進行標定。記者周超 攝

  扭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以“武漢所能”服務“國家所需”,城市韌性不斷增強

  新年伊始,寒風中的工地上“熱氣”騰騰。武漢一季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一口氣開工兩個“大裝置”項目: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優化提升工程、深部岩土工程擾動模擬設施。

  目前,在漢6個大科學裝置建設有力推進。大科學裝置作為高能級創新平臺,正是城市進入國家科創戰略佈局的關鍵一招。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武漢集聚力量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新春第一會 武漢向“新”!_fororder_2

光迅科技光模組生産車間自動化率超90%,一人可同時監看、操作10台設備。記者周超 攝

  武漢自去年“新春第一會”傳遞出大抓科技創新的強烈信號,持續掀起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熱潮。

  全球首個人體肺部氣體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統、全球首款通導遙一體化北斗晶片等重大成果不斷涌現,武漢首次進入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全球前十。

  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後半篇文章”,也是武漢創新發展的著力點。

  一個個重大專項“集結”下,新型顯示、特種光纖、航天動力系統……一批製造核心技術正在以“揭榜挂帥”的方式被攻關。從技術到産品,再到商品,力求讓每一“公里”都接續。一批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中試平臺“接力”,只為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動力,讓新技術“研有所用”。目前,全市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達20個,備案中試平臺已達156家。

新春第一會 武漢向“新”!_fororder_3

研發人員正在武漢華工鐳射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鐳射加工工藝中試平臺進行測試。記者周超 攝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

  武漢加快培育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製造、北斗等五大優勢産業,以“武漢所能”服務“國家所需”,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

  2023年武漢凈增高新技術企業超2000家、總量達1.45萬家,數字經濟規模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48%。五大優勢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比重超55%。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鄒薇表示,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搶抓新領域、新賽道,是抵禦經濟風險的抓手。

  搶抓産業轉型風口,武漢聚焦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新賽道。去年武漢新能源汽車産量增長47%,截至目前,武漢智慧網聯汽車開放里程和開放區域數量均位居中國首位。

  作為新質生産力的代表,低空經濟正成為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方向。“今年元旦假期到現在,我們已經收到國內5個城市的訂單,訂單量同比增加了3倍。”普宙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雷震説。普宙科技生産的無人機主要應用於低空智慧城市管理工作,他們正在進行關鍵技術研發,助力開發更多的低空經濟應用場景。

新春第一會 武漢向“新”!_fororder_4

普宙科技有限公司測試區,一架無人機返航時識別機庫上的二維碼,實現釐米級精準定位。記者周超 攝

  在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看來,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力。華工科技從“一束光”出發,積極探索“鐳射+”戰略。2023年,僅在智慧製造業務板塊,開發完成20餘款專精特新産品投入市場。

  在對未來産業的佈局中,武漢著力打造量子科技示範應用場景,原子量子計算原型機、量子安全晶片、量子計算雲服務平臺等産品相繼發佈。武漢持續推動量子應用場景加速落地,培育量子科技核心企業共15家。 

  用好科技創新這個“增量器”,努力讓“關鍵變數”轉為“最大增量”,城市能級躍上新臺階

  “不願只做‘軀殼’的傳統車企,如今也在逐步掌控自己的‘靈魂’。”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鄭敏説。芯擎團隊勇敢攀登7納米車規級晶片的技術高峰。去年,國內首款自研量産裝車的智慧座艙晶片——芯擎7納米車規級晶片“龍鷹一號”出貨量突破20萬片。

  緊盯目標,發揮科技創新“增量器”作用,努力讓科技創新從“關鍵變數”轉化為武漢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

  2023年,武漢市全市地區生産總值(GDP)突破2萬億元,創新驅動是武漢能級躍升的硬核動力。

新春第一會 武漢向“新”!_fororder_5

長江電氣智慧電網産業園全鐵液流儲能系統投入使用,可一次性充滿80台電動汽車、40萬台智慧手機。記者周超 攝

  練好“內功”不斷升級競爭力,企業因創新而強。1月30日,在中南建築設計院的辦公室裏,一群年輕人正在討論如何利用AI技術讓建築變得更“聰明”,如何基於萬物互聯技術為無人機等裝備規劃“智慧路線”……近來,他們建立的全球首個建築全生命週期管理平臺能實現無圖數字智慧建造;未來,建築設計企業將“變身”科技公司,打破全鏈條數據孤島,實現高效連結高效建造。

  武漢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推進製造業數字化融合。牢牢抓住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首批試點城市機遇,目前,武漢超3000家工業企業正在智慧化改造迭代升級,揚起創新風帆。

  營造一片生機盎然的“創新雨林”,呵護每一生命“週期”。武漢佈局“創新型企業育苗”“小進規攻堅”“專精特新培育壯大”“優質企業融資上市”,瞄準“專精特新”,“小巨人”成群結隊,投早投小投科技,“獨角獸”批量培育。

  武漢是國內最早佈局氫能産業的城市之一。“武漢醒得早,但能不能也起得早?”這個問題縈繞在武漢理工大學首席教授、武漢理工氫電創始人潘牧心頭,已有多年。

  依靠創新,實現一躍。今年僅1月份,理工氫電生産的氫燃料電池的核心設備——全新一代膜電極産品,就收到了歐洲的6個訂單。2023年,武漢氫能産業營收增長超過25%。

新春第一會 武漢向“新”!_fororder_6

上汽通用武漢奧特能工廠,應用機器人視覺識別技術的下線智慧品質檢查。記者周超 攝

  最新的成績單顯示,2023年,全市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8%,新興産業實現較快增長。

  “近幾年,武漢新興産業發展迅速。”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評價,武漢是基於産業升級、在戰略性新興産業不斷發展壯大的支撐下實現的2萬億。 

  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讓“三個優勢轉化”成勢見效

  武漢鮮明提出:加快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連結優勢、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

  “三個優勢轉化”,莫不需要科技創新的驅動,莫不需要新質生産力的加持。

  2月1日,在位於光谷七路的武漢大學遙感衛星地面站,武漢大學教授、武漢珞珈伊雲光電技術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毛慶洲正在帶團隊測試一款國産化測繪鐳射雷達。通過“北斗”技術的融合應用,在500米高空,該企業自主研製的鐳射雷達仍可以探測到地面5釐米內的目標。

  發端于武大深厚科教優勢的這一創新技術,已在電網電力巡查、交通設施檢測等高精度地形測繪中一展身手。去年,該企業營收增長150%。在武大科技園,“北斗+”企業已涉及智慧車(船)、海洋裝備、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等多個領域。武漢正瞄準北斗産業規模達1000億元的目標,加快形成全國北斗産業創新發展示範區。

新春第一會 武漢向“新”!_fororder_7

位於光谷北斗大廈的武漢依迅北斗時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園區,拖拉機上安裝了北斗高精度農機自動駕駛終端。記者周超 攝

  “科教人才優勢轉化”對創新的依仗不言自明,“交通區位優勢轉化”有了創新的賦能必然如虎添翼。

  自長江航運中心出發,載著大宗商品的大型貨運船走出一條創新“鏈”路。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打造的“雲上多聯”智慧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能實時捕捉物流動態,這推動了物流數據信息共享和單證標準化,企業在開展多式聯運業務過程中只需簽署一份合同,簽發一張提單,實現一票到底、高效運轉,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

  開發這一平臺的長江新絲路公司率先在長江中游鐵水聯運中破局。如今,武漢已成為長江中上游最大的鐵水聯運樞紐。武漢創新發展思路,信息流帶動客貨運物流甚至金融物流等高端物流業態“動”起來,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連結優勢正一步步確立。

  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

  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必鬚髮展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的新質生産力,仍要依靠科技創新。2023年,武漢培育44家企業爭創國家綠色製造體系示範,較往年增長50%以上。工業經濟向“綠”而行,如今,武漢已建成50家國家級綠色工廠。

  位於武漢經開區的國家電投華中氫能産業基地是全國重要的氫能研發和生産基地,每年可生産5000套氫燃料電池;動力電池回收、資源再利用、材料再製造……武漢格林美城市礦山低碳産業園內已形成新能源全生命週期價值鏈。

  這些,是武漢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建設的生動實踐。

  大江湯湯,弄潮兒向濤頭立。武漢正著力走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努力在新一輪競爭中搶佔先機、贏得優勢!(記者李佳 李慧紫 陳潔 武科宣)

近日 由長江日報傳媒集團組織

經過專家組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

2023年度武漢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新春第一會 武漢向“新”!_fororder_10_副本

長圖:策劃陳昌 設計張莉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