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光電子、大數據等領域“數年磨一劍”——60項鄂産國際標準惠及世界
一流的企業做標準。3月18日從省市場監管局獲悉,2016年至今,湖北省企事業單位牽頭制定並由ISO(國際標準化組織)、IEC(國際電工委員會)、ITU(國際電信聯盟)等三大國際標準化組織發佈的國際標準共60項,越來越多的湖北標準惠及世界。
“十三五”期間,湖北省共牽頭制定31項國際標準;2021年至2022年牽頭制定12項;2023年,共有17項由湖北企業牽頭(含聯合牽頭)制定的國際標準發佈,其中,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信科集團”)佔據12席,數量實現較快增長。
這些鄂産國際標準主要聚焦光電子、大數據、雲計算、智慧城市等領域,如武漢眾智數字技術有限公司牽頭制定的ITU國際標準《大數據驅動網絡的功能架構》、中信科集團牽頭制定的《大數據驅動網絡的網絡服務機制》等。
國際標準的牽頭制定單位,其研發實力和市場地位得到了普遍認可。2000年,中信科集團的前身之一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主導制定了一項ITU國際標準,成為我國首個光通信領域的國際標準制定者。目前,湖北主導、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的頭部企業有中信科集團、長飛光纖、中冶南方、華工鐳射、中建三局等。
三大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標準,以及國際標準化組織確認並公佈的其他國際組織制定的標準,統稱為國際標準。國網湖北、銳科鐳射等湖北企業還積極主導、參與IEEE(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等其他國際知名標準組織的標準制定工作。
省標準化與品質研究院國際所所長陳瓊透露,國際標準研製的時間較長,通常在提案階段就要耗費特別長的時間,從提案到發佈往往“數年磨一劍”。2021年,由省標質院和一批湖北企業牽頭制定的一項工業鐳射IEEE國際標準,就先後經歷五年打磨才最終問世。
陳瓊建議,湖北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打好“技術牌”的同時,要樹立國際標準化意識,及時搶佔新興領域的國際標準話語權,從而更好提升技術管理能力和企業産品競爭力,打造較好的品牌形象;消除貿易壁壘,爭取國際貿易主動權。(記者汪子軼、通訊員錢慧玲、謝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