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個“追星族” 齊聚武漢衛星産業園!
來源:長江日報  |  2024-04-26 18:12:45

  4月25日,位於新洲的武漢國家航天産業基地,天南海北“追星族”齊聚武漢衛星産業園,共謀大事——地上産業更好成鏈,天上星星更快成鏈。

110個“追星族” 齊聚武漢衛星産業園!_fororder_1

武漢國家航天産業基地衛星産業園。

  更多星鏈星座引來一群“追星族”

  110家單位涉及高校院所、央企民企,鏈條從衛星“上天”超輕材料,一直延伸到衛星“下地”服務。他們都趕來參加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以下簡稱“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總體部的首屆供應商大會。

  “主動謀劃新領域新任務,搶佔未來發展的制高點。空間工程總體部當初在漢成立,也是踐行這一初衷。”總體部董事長、黨委書記鄒廣寶介紹。

  該部落地武漢7年來投資已超20億元,目前在漢建有總部基地、衛星生産製造中心,並研製我國首顆低軌寬頻通信技術驗證衛星,建設我國首條小衛星智慧生産線,從單件小批量手工生産到高自動化生産,現又正在設計“楚天”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其組網規模將達516顆。

  鄒廣寶介紹,星座計劃帶動商業航天全産業鏈的發展。産業鏈上游,衛星研製涉及的原材料、單機産品,以及衛星發射所需的火箭,都會因為星座建設極大帶動需求;産業鏈中游,衛星批量化發射入軌組成星座後,將面臨的複雜程度遠超傳統單個衛星的測控要求,進而帶動衛星測運控廠家發展和衛星地面站建設。星座建成後的應用,離不開終端廠商研製和推廣更多類型的衛星接收終端;衛星星座産生的海量數據,將為處於産業鏈下游的衛星應用注入變革新動能。因此,産業鏈要同心造“星”。

110個“追星族” 齊聚武漢衛星産業園!_fororder_2

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小衛星智慧生産線。通訊員沈雷平 攝

  “小精輕”,造更“實惠”的衛星

  據業界評估,衛星成本中,人工費用+製造費用佔比約50%上下。除此之外,為了保持衛星的可靠性,科研人員還要做大量的測試工作。一顆衛星從0到1的過程大概需要八個月的時間,這將導致持續增加成本。

  航天“國家隊”和“小巨人”在武漢集結,思考如何打造協同敏捷的供應鏈體系,聯合産業鏈上中下游一起造又便宜又好的“星”。

  哈爾濱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國臣教授介紹,其課題組一直與航天科工合作,研製星用光纖陀螺慣性測量組件,這能幫助衛星順利入軌、目標跟蹤、姿態穩定等。

  王國臣介紹,商業航天星座計劃對慣性測量組件體積、重量有嚴苛的要求,哈工大導航儀器團隊創新採用光學集成陀螺方案,滿足未來低成本、快速裝配批量化交付的需求,“該慣性測量組件體積小、精度高,而重量僅幾百克,在國內星用光纖陀螺慣性測量組件輕小型化方面居領先水準。只有做到更輕質化,才能降低整星重量,減少後端的發射成本”。

  上海京濟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星船基站通信一體化等技術全國領先。

  趕到武漢參加這場“星友會”的企業總經理賀群介紹,與在漢的空間工程總體部共同在研的已有6、7個型號産品,通過集成化設計節約了星上資源、降低了數據使用成本,還滿足了衛星長期壽命需求。京濟通信研發的産品在軌服務239顆星箭,其中部分産品在軌壽命超過7.5年。

  一箭多星,“快遞員”更“大力”

  北京中科宇航技術有限公司是國內首家混合所有制商業航天企業。企業市場企劃部總經理王芳介紹,作為航天科工的潛在“供應商”被邀請,企業帶來了更便宜的火箭“快遞”方式。堆疊平板衛星是目前國際上快速發展的衛星結構形式,非常輕巧,將多顆衛星像書本一樣摞在一起,充分利用火箭整流罩內的空間,可以降低火箭的運力損耗,從而實現一發火箭就能發射大量衛星的構想。

  然而,堆疊平板衛星的星箭星間分離機構解鎖裝置技術成為現階段的瓶頸。以前,衛星上天,要繫上“安全帶”、解開“安全帶”再“下車”,每顆衛星都有自己的“座位”和“安全帶”,每釋放一顆衛星,均需要消耗一副“安全帶”,如果是一箭多星,發射成本不低。

  中科宇航依託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和空天飛行科技中心科研力量,已攻克這一難題,未來只需一副“安全帶”就能實現規模發射。王芳介紹,這種分離解鎖裝置特別適合數百顆衛星的快速組網,“同時,我們還將借此次大會,與航天‘國家隊’一起探討:未來,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超低軌衛星能否形成一刻鐘內的業務響應能力”。

  (長江日報記者李佳 通訊員王柳君)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