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三大名樓中,黃鶴樓是首先對周邊環境進行視線保護規劃的。”6月7日,談到這場跨世紀的堅守,數代規劃人異口同聲:這是責任,也是情懷。
從黃鶴樓看出去,要能看到“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在武漢,黃鶴樓與龜蛇兩山、長江大橋構成了武漢城市核心意象。
1986年12月,武漢獲批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市規劃部門把龜山、蛇山、長江大橋沿線古跡納入歷史景觀軸保護起來。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1988年武漢開始啟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提出歷史景觀軸線保護的內容。“那個時候就開始考慮黃鶴樓視線保護及景觀控制規劃”,參與首版規劃的高級規劃師劉奇志説。
現任武漢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二級巡視員的劉奇志,1990年從同濟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恰好分到武漢市規劃院總圖室工作。那一年,主任工程師胡德典正在主導首版黃鶴樓視線保護及景觀控制規劃。
長期以來,隨著城市建設蓬勃興起,周邊大量建築雜亂無章地向蛇山山體發展,不僅山形被遮擋、植被被吞噬,關鍵是越來越高的建築將給黃鶴樓和蛇山山體視覺環境帶來一定的威脅和破壞。
當時,胡德典等一批規劃前輩們敏銳捕捉到黃鶴樓可能面臨的傷害,提出視線保護倡議並得到政府領導認可。1988年底,首輪黃鶴樓視線保護規劃拉開序幕,並在1990年完成編制。
黃鶴樓巍然屹立在蛇山之上。 記者何曉剛 攝
劉奇志介紹,第一版的規劃控制非常嚴,為確保遊客從黃鶴樓基座第一層就能看到長江在枯水位的江面,規劃嚴格控制從黃鶴樓望出去的視線範圍內的建築高度。其時,有很多房地産商想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突破,但都被這一版規劃“攔”下。
隨著時代的發展,規劃也在不斷深化完善。規劃最早是保證遊客在黃鶴樓上能看到對面的漢口江漢關、漢陽鍾家村。1993年,黃鶴樓視線保護規劃重新修訂,當時正在建武漢長江二橋,規劃對視域範圍作了調整,把人的視點從基座調整到黃鶴樓3層,要求北邊能夠看到二橋方向的建築,南邊則稍微收了一點,能看到漢陽和漢口的精華部分,視線範圍重點以看到鍾家村、江漢關以及即將建成的長江二橋為主。
黃鶴樓巍然屹立在蛇山之上。 記者何曉剛 攝
到了1999年,由於當時舊城改造正值高潮,有呼聲把視點調到黃鶴樓5層,“但規劃部門非常堅定,咬定在3層,一直堅持到現在”。武漢市規劃研究院正高級規劃師胡曉玲説,如果真的調到5層,現在站在黃鶴樓上看江都很困難。
再往後,每隔幾年,黃鶴樓視線保護規劃就會重新修訂完善。隨著長江兩岸景觀的更新提升,不斷“長”出新的大橋,黃鶴樓的視線保護範圍也在不斷調整。2014版的規劃,則將前景視線範圍調整到看二橋和鸚鵡洲長江大橋武昌橋頭。
胡曉玲説:“從最初的手繪視線圖,到如今的三維模擬實景,儘管技術不斷進步,但幾代規劃人的思想卻是一以貫之。”這種堅守,讓城市在時代的變遷中,守住了黃鶴樓的“高瞻遠矚”,也守住了孤帆遠影和日暮鄉關。
6月9日傍晚,2024年高考結束後考生和家長來到武昌得勝橋老街拍照留影。 記者何曉剛 攝
視線廊道得到控制,黃鶴樓也能被一眼看見
自古以來,黃鶴樓的詩情畫意都離不開遼闊的長江。重建黃鶴樓的總設計師向欣然曾説,登樓一定要能看到長江,從江面上行駛的船上也要一眼能看到黃鶴樓,這在當時,是重建黃鶴樓的底線,其時唯一的辦法就是用高度來換取距離。
黃鶴樓的“一眼被看見”,在1993年版的規劃中第一次被提到。
為什麼要強調“被看見”?劉奇志打了一個十分形象生動的比喻:“這就好比一個人,如果被周圍的東西擋到只能看到其眼睛、鼻子和頭髮,那他還能讓人印象深刻嗎?”
為了強化黃鶴樓城市地標的地位,1993年版的規劃提出不僅要確保從黃鶴樓上能望長江,還要讓三鎮都能看見黃鶴樓,於是規劃部門開始考慮從長江大橋及漢口、漢陽重要視點望黃鶴樓的視域及其背景建築高度控制。
“被看見”的過程,也是循序漸進的。劉奇志説,“被看見”首先是從長江大橋上看黃鶴樓,後來才逐步發展到從全市看黃鶴樓。
1999年版的規劃明確提出“四面都能看到黃鶴樓”。胡曉玲説“為了‘看得見’,我們多次在長江大橋及黃鶴樓周邊進行實地觀察”,後來還對隔江相望的漢口及漢陽兩地重要城市廣場等公共空間眺望點進行控制,保證沿江“看得見”。
2009年版,規劃又增加了從漢口龍王廟公園、漢陽南岸嘴公園、大禹治水園、武昌紫陽湖公園以及鸚鵡洲大橋漢陽橋頭、橋中和武昌橋頭眺望黃鶴樓的視點。
武漢市規劃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涂勝傑主持修編2014年版規劃。他介紹,2014年版規劃,視線保護範圍再度擴大。這一版規劃黃鶴樓望江視線範圍向南擴展到了鸚鵡洲長江大橋,增加了武昌橋頭堡望黃鶴樓5公里範圍的背景控制和重要視線廊道的控制,並確定將從黃鶴樓望長江、武昌橋頭堡望黃鶴樓和從白雲閣望黃鶴樓作為經典景觀進行控制,其中紫陽湖望黃鶴樓和黃鶴樓望武昌濱江商務區的視線得到控制。
“這一版規劃非常注重展示城市地標所包容的城市意向,黃鶴樓既作為城市地標點,又作為城市眺望點,我們分別從被望與眺望兩個方向進行視線控制引導。”涂勝傑表示,除視線控制外,黃鶴樓周邊建築風貌的綜合整治也是景觀視線保護的重要內容。
“能從城市角度來看黃鶴樓,這就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劉奇志説,在黃鶴樓的視線保護歷程中,各級政府和市民的認識也在逐步完善提高,認識的關鍵是真正將其上升到城市地標和城市形象的高度。
經過30多年視線控制,黃鶴樓標誌性景觀及在黃鶴樓領略大江和城市格局之美的總體景觀格局得以保護,同時武昌古城在艱難的蟄伏後避免了大規模拆建,留住了古城風貌。
“這些規劃也得到了武昌區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尤其是其在曇華林一帶的保護更新改造也促使黃鶴樓視線得到了更好保護。”劉奇志説,這些年來,正是周邊居民和單位遵守規劃,黃鶴樓才能如此美好地留在大家的合影照裏。
地鐵5號線司門口黃鶴樓站C出口的紅墻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拍照。 記者何曉剛 攝
無論江南還是江北,黃鶴樓都能收到你的目光
73歲的劉永勝是黃鶴小區3棟居民,在扎珠中街25附1號開了一家雜貨店。劉永勝説,商店前面20米的位置就是板壁巷,多是兩層樓,20多年前,曾經有呼聲要將板壁巷拆掉蓋高樓,但沒有被批准。“如果拆掉蓋高樓,扎珠中街、後街的居民就再也看不到黃鶴樓了。”他説。
每天,為了看一眼黃鶴樓,武漢街頭都有大量的人抬頭仰望,與黃鶴樓“同框”也列入絕大多數外地遊客的旅遊清單。
在不少社交媒體上,黃鶴樓更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範圍攝影愛好者打卡武漢的“城市大片”拍攝對象。
地鐵5號線司門口黃鶴樓站C出口是當前武漢最火的黃鶴樓拍照機位。原本分割停車場與周圍道路的一堵普通墻壁刷成紅色後迅速出圈。因為這面紅墻後方就是黃鶴樓,紅墻的獨特色調把這座古樸典雅的建築映襯得更加迷人。
5月17日下午,記者曾到現場探訪,不到半個小時,就有200多人在此拍照。現場從事專業拍攝的就有20多人。
隔壁楚材社區13棟1單元的“李子夜”咖啡館也一天天火爆起來。原來小店二樓的木窗,就像一個木質相框一樣,剛好框住黃鶴樓。如果晚上來打卡,亮燈的黃鶴樓剛好點綴在窗外,也很驚艷。
還有長不過800米的得勝橋街。這條老街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一磚一瓦之間,都是老武昌城歷史的縮影。遊客站在得勝橋街上,抬頭往西南看,黃鶴樓最上面的3層可映入眼簾。
司門口天橋邊的“以純”服裝店,前段時間也因天臺可以拍攝黃鶴樓爆紅。遊客站在天臺,一伸手,黃鶴樓就好似被捧在掌心。
站在解放路的江漢環球影城5層,但見鬱鬱蔥蔥的蛇山腳下是大片古色古香的灰瓦民居,古城武昌風貌盡收眼底,遊客在此也能拍到黃鶴樓和白雲閣同框的照片。
今年5月23日、24日兩天,天氣情況和月相條件都達到上佳,作為“黃鶴樓懸月”最佳拍攝點之一的漢陽江灘觀江長廊,瞬間變成了大型“攝影派對”現場。
大禹神話園九鼎廣場擠滿了前來“追月”的攝影師,他們扛著“長槍短炮”,早早架好機位,翹首等待著月亮的出現。大禹神話園前方視野開闊,滿月爬升的整個過程都可以清晰地被捕捉,“咔嚓咔嚓”的快門聲不絕於耳,皎皎明月與千古名樓一同進入鏡頭,令人驚艷的大片出現在各種媒體網站。
攝影愛好者吳永壽説,漢陽江灘背依龜山、古琴臺,毗連晴川閣,南面長江與武昌江灘隔江相望,得天獨厚的地理方位造就了獨一無二的觀景視角。當你面朝江水站在九鼎廣場之上,遠望之處便是“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黃鶴樓,天氣晴好的時候,甚至還能看清正在樓中參觀的遊客。
人行武漢,只要找好角度,黃鶴樓總能收到你的目光。(長江日報記者汪文漢 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