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雙向奔赴 城鎮競風流
來源:湖北日報  |  2024-06-24 10:24:57

  原標題:雙向奔赴 城鎮競風流——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述評之四

湖北:雙向奔赴 城鎮競風流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624093804

團風縣牛車河流域波光粼粼,美如畫卷,當地以流域綜合治理為載體,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湖北:雙向奔赴 城鎮競風流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624093811

5月16日,鳥瞰花山生態新城。這裡原是武漢東湖高新區東北“一江三湖”(長江、北湖、嚴西湖、嚴東湖)交匯處的城郊小鎮,近年蝶變為充滿活力的産業新城、綠色樣板城。(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朱熙勇 攝)

  郡縣治,天下安。新型城鎮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和動力。

  從“鄉土中國”向“城鎮中國”轉型,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傳統城鎮化路徑仍然是發展的重要動力,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是推進城鎮化的中國路徑。

  以城鎮和産業“雙集中”發展為切入點推動新型城鎮化,統籌推進市州和縣城城鎮化“雙輪驅動”,是要遵循的基本規律和搶抓的重要機遇。

  ——題記

  城鎮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發展史表明,凡成功實現現代化的經濟體,均經歷了大規模的城鎮化且保持在較高水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全球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鎮“生長”波瀾壯闊。

  既要吸收借鑒國際成熟經驗,又不能照搬照抄、生硬模倣;既要遵循城鎮發展普遍規律,又要立足國情,探索形成符合中國實際的城市發展觀。

  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新課題。

  “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時強調,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之間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和生産要素自由流動,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中部崛起,支點擔當。

  時代課題,湖北實踐。

  以人為核心,湖北探索以城鎮和産業“雙集中”發展為切入點推動新型城鎮化。

  2023年,湖北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增長至65.47%,居中部第一;全國百強縣增至8個,居全國第四。

  人口與産業雙向奔赴,城鎮競風流。

  三大都市圈引領帶動

  城鎮空間由點軸式向扇面式躍升

  “這樣的城市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東西。這種大規模的集中,250萬人這樣聚集在一個地方,使這250萬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們把倫敦變成了全世界的商業首都。”早在1845年,恩格斯在其著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就道出了大城市的集聚效應。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中心城市、城市群風起雲湧。

  如今,京津冀、長三角、長江中游等19個城市群已承載全國75%以上的人口,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

  立足湖北,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城鎮化路徑,仍然是發展的重要動力。

  2023年,武漢GDP總量跨越2萬億元大關,襄陽、宜昌GDP均逼近6000億元,分列中部非省會城市第一位、第二位。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加快建設以武漢、襄陽、宜昌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增強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如何承載要素、輻射帶動?整體佈局,完善核心功能,提升發展能級,推動解決區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問題。

  都市圈通常在1小時通勤圈內,內通外聯,交通先行。

  武西高鐵十堰段、沿江高鐵合武段……一條條高鐵“巨龍”快速推進;武大高速、硚孝高速(二期)……39個高速公路項目接連完工,139條“斷頭路”“瓶頸路”全部開工。

  國際物流新樞紐,運全球、配全球。

  2022年7月投運的鄂州花湖國際機場,已開通航線78條,24小時運轉,每小時貨物處理能力達28萬件,全國第一,世界級航空物流樞紐正騰空啟航。

  創新極核,打造世界級科技創新中心和現代産業集群。

  2023年初高標準啟動建設的武漢新城,中軸線十大標誌性項目全面啟動,5座大科學裝置密集落子,長飛先進半導體等一批百億級重大項目相繼落戶,點燃武漢都市圈高品質發展主引擎。

  産業發展上,要素流動,凸顯特色,聚鏈成群。

  在武漢都市圈,武漢光電子、生物醫藥産業鏈配套企業向鄂州、黃岡、黃石、咸寧佈局,汽車、紡織服裝、原材料等産業向孝感、仙桃、潛江、天門延伸。“研發、主鏈、融資在武漢,製造、配套、投資在都市圈”的産業共建發展格局,越來越清晰。

  在襄陽都市圈,十堰、隨州、神農架等地企業紛紛進駐襄陽工業企業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共同打造“漢孝隨襄十”萬億級汽車産業走廊。

  在宜荊荊都市圈,宜昌、荊州、荊門三地聯合申報“磷係新材料國家先進製造業産業集群”。當陽、枝江、松滋、宜都、東寶五地攜手,湖北首個百強縣聚集區加速成形。

  展開湖北地圖,武漢、襄陽、宜荊荊三大都市圈,組成一把巨大的扇子,舞動湖北城鎮空間由點軸式向扇面式發展。

  2023年,武漢都市圈、襄陽都市圈、宜荊荊都市圈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69.4%、64.2%、61.3%,同比分別提高0.7個、1.0個、0.9個百分點,人口聚集能力持續提升。

  城鎮和産業“雙集中”

  讓“該幹什麼的地方幹什麼”

  “上半場”,以大城市為主導的城鎮化蓬勃發展;“下半場”,縣城如何從容接棒?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實施強縣工程,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和以縣域為單元的城鄉統籌發展。

  這是對基本規律的深刻洞察。

  當前,湖北省廣大縣市進入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新階段,通過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升高品質發展底板,統籌推進市州城鎮化和縣城就地城鎮化“雙輪驅動”。

  這是對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

  隨著國內外形勢變化,湖北省“人口回流、産業回遷”已成趨勢。

  看人口,返鄉人口多於外出務工人口,本地農村居民也在向縣城集中,縣域人口減少、但縣城人口快速增加。2020年以來,湖北省城鎮常住人口新增61.88萬人,縣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增加1個百分點。

  看産業,回遷現象明顯,縣域發展活力迸發。2023年,湖北省縣域工業投資佔比41.5%,高出全省6.4個百分點,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07.2萬戶,佔全省近七成。

  時代在變化,認識在深化。

  突出問題導向,給出方法路徑:聚焦“人口不集聚、城鎮不集中、産業不集約”三大問題,通過聚人口、優空間、提品質、育産業四個切口,以點帶面提升城鎮化質效。

  讓“該幹什麼的地方幹什麼”,讓“能發展好的地方發展得更好”。

  10個縣市先行先試,演繹出不同的城鎮化發展故事。

  服務優起來——

  以公共服務吸引人。黃梅探索以教育為核心促進就地城鎮化,在城南片區取消入學限制條件,變劃片招生為社會招生,今年春季開學帶動4535人進城。

  以惠民政策集聚人。房縣、天門針對教師、醫務人員、多孩家庭、進城農民等特定人群,出臺綜合民生支持政策。2023年,兩地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均增長1.5個百分點以上。

  城鎮靚起來——

  拒絕照搬照抄大城市建設,嘉魚探索建立綠色低碳規劃標準,打造疏密有度、錯落有致的縣城空間。

  增強風貌整體性和文脈延續性,枝江以煙灰色、鋼青色、米白色為城市主色調,塑造“三峽水鄉、錦繡枝江”的城市意象。

  産業強起來——

  技工回流帶動産業回遷。陽新擦亮“中部鞋都”品牌,近五年8萬多名“陽新鞋匠”返鄉就業創業,2023年城鎮人口新增1.31萬人。

  傳統産業提檔升級。仙桃依託省非織造布技術創新中心,推動紡織服裝産業高端化轉型,2023年吸納就業5.8萬人。

  這樣的“小城故事”越來越多,充滿喜和樂。

  統籌“人産城”,促進“雙集中”。

  2023年的一組數據,浸透汗水,振奮人心——

  全省64個縣市新增城鎮常住人口30.5萬人,城鎮化率提高1.1個百分點,增幅為近三年新高。

  縣域省級開發區規上工業産值佔縣域工業總産值近七成,規模過百億元的縣域産業集群增至40個。

  小流域綜合治理

  小切口推動大治理

  “我們一定要取捨,到底要什麼?從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出發,生態環境非常重要;從改善民生的著力點看,也是這點最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取與舍”的辯證思考,不僅體現了大國領袖的人民情懷,也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湖北,千湖之省。城鎮化進程中,臨水而居、近水休閒,是荊楚百姓愜意的生活方式。

  綠色低碳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底色。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實施流域綜合治理,推動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協同共進。

  三江千湖、水網縱橫的荊楚大地,流域治理千頭萬緒,如何抓?

  小切口推動大治理。

  在荊州、荊門、咸寧、十堰、恩施等5個市州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

  抓“點”是方法,帶“面”是根本。

  試點,要選準選實。

  看特徵,具有一定的流域面積、人口聚集、産業底子及共同締造基礎,代表小流域常見地形,且面臨的問題較為典型。

  看目的,緊緊圍繞“人”這個中心和“水”這個核心,實現生産和生活方式轉型。

  方法,要統籌兼顧。

  以大兼小:流域各部門、各區域要協同治理,不能把小流域綜合治理想“小”了、做“小”了,而是從源頭做起,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綠色生産和生活。

  以小帶大:把各小流域試點化大目標為實舉措,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以實築基、以質取勝。

  以問題為導向,一年時間,試點小流域氣象一新。

  “穿城之河”清水入庫。十堰市茅塔河,地處丹江口庫區生態敏感區,穿城而過。工業污水接管入廠、雨污分流,農村污水家門口處理,小流域水質由Ⅲ類提升為Ⅱ類。

  茶馬古鎮重現繁華。咸寧市羊樓洞港,丘陵型小流域,上游生態保護,中游農文商旅融合發展,下游産城融合、多方共贏。

  “缺水之河”潤澤一方。荊門市牌樓西河,一年生態缺水251萬立方米,採用保水、補水、蓄水、節水進行水系重構。

  山泉汩汩淌綠生金。恩施州帶水河,典型的山區河流,推進農旅、文旅、硒旅深度融合,農民戶均增收5000元。

  平原濕地景美民富。荊州市公安縣崇湖,典型的沖積平原濕地,因地制宜“小田並大田”,構建“房渠分離、田渠循環、清水入湖”治理模式。

  綠色低碳,成為常態;

  水清岸綠,清風徐來。

  試點成勢,“面”上提升。到2027年,湖北小流域綜合治理將實現全覆蓋。

  “小河清”保“大河凈”,綠色低碳引領生産生活新風尚。

  一幅生態美、産業強、百姓富的現代城鎮畫卷,在荊楚大地靈動展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真真 彭小萍 黃璐)

編輯:高鈺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