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改革揚帆萬億新藍海 中部支點這樣弄潮
來源:湖北日報  |  2024-08-26 10:30:55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826090954

長飛光纖工作人員在檢測光纖預製棒。(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省委十二屆七次全體會議吹響了荊楚大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

  萬億産業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的重要支撐。競速萬億藍海,湖北如何快人一步?

  立足最有基礎、最有優勢、最有潛力的領域,湖北以改革思維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等産業,舉全省之力打造世界級産業集群。

  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湖北再添硬核實力。

  協同創新 集中力量辦大事

  三個産業今年有望達到萬億規模

  今年5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推動高品質發展”新聞發佈會介紹,湖北的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生命健康三大産業今年有望達到萬億規模。

  壘起萬億實力,背後有何秘訣?

  圍繞五大優勢産業,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挂帥,省委常委領銜推動、省直部門及市州協同聯動、院士專家智力支撐、工作專班推進落實,同心協力、同題共答、同向發力。分領域、分行業,三年行動方案密集出臺,為産業發展指明突破之策。

  “以超常之舉、聚全省之力,這是競逐新藍海的識變之智、應變之法,彰顯湖北改革弄潮的決心和魄力。”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葉學平説。

  “集中力量辦大事,辦成事。”中國信科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魯國慶真切感受到了協同攻關帶來的巨變。

  位於武漢的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由中國信科旗下光迅科技牽頭,聯合11家光電子器件企業和科研單位共同組建。該中心整合産、學、研、用資源,聯合股東單位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共同攻克産業堵點。在這裡,實現多個關鍵晶片的國內首産或首次出樣,讓我國信息産業急需的“100G—400G系列光晶片”完成多點突破。

  無獨有偶。烽火通信牽頭華中科技大學等10家單位,成立“新一代信息通信産業技術創新聯合體”,新一代網絡及數字化産業技術加速應用到多個行業。

  “一束光”點亮光電子信息産業璀璨星河。以“湖北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國家級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為構架的戰略科技力量矩陣,正在光谷茁壯生長。這裡既有中國信科等龍頭企業,也有“瞪羚”“小巨人”等中小企業,大家各有側重,共同弄潮萬億新藍海。

  建設以“用”為導向的科創供應鏈平臺

  “科創淘寶”精準匹配供需

  豐富的科教資源是湖北的“王牌”之一。曾幾何時,因科技成果轉化不暢,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只能躺在櫃子裏。

  過去,産業供需錯配、供需不匹配長期存在,供需雙方想要精準對接,往往費盡週折。

  兩年前,創業者晏文臨瞄準了智慧農業賽道。在和一高校研發團隊交流時發現商機:若能完善循環水水質監測和處理,提高單位養殖密度,並統一在岸上養殖桶養,就能徹底改變行業“靠天收”的問題。

  為此,晏文臨跑了省內多家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把有可能合作的幾所院校的專家全拜訪了一遍,但項目推進依然沒有進展。

  就在準備放棄時,他嘗試著在科創供應鏈平臺發佈了一條“微型溫濕度計”的技術需求。一週左右,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回應,並提出了《藍牙微型溫濕度感測器開發方案》。目前,該産品已完成感測器原型樣機設計。

  一項科技成果的背後,需要研發、應用、資金等多維度支撐。讓要素精準對接、高效流通,就能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激活經濟循環、創造新的市場。

  湖北將供應鏈思維引入科技創新領域,在全國率先啟動以“用”為導向的科創供應鏈平臺建設。

  黃石東貝發現,用於科研領域的超低溫壓縮機不僅市場需求量大,且價格彈性較高。不過,這也意味著技術研發難度更高。黃石東貝研發中心負責人深知,公司目前技術攻關能力有限,必須向外借力。如果單靠企業一個個對應找産業鏈上下游資源,至少需半年。

  哪對接最快?公司想到了湖北科創供應鏈。

  在湖北科創供應鏈平臺提交了“面向低溫探測器的液氮溫區小型製冷機研製”技術需求,兩天后,得到中國科學院湖北産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回應,很快,雙方完成對接。

  如今,科創供應鏈平臺被大家稱為“科創淘寶”,已向省內17個市州、大灣區及海外拓展延伸,一年促成5497樁科技姻緣。

  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産業活力加速迸發,萬億新藍海熱浪涌動。

  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政策鬆綁激發創新活力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因素。

  湖北大膽探索,實施“統一賦權”“固定收益分配比例”等一系列舉措,為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鬆綁,激勵廣大科研人員大膽創新。

  晶圓切割,是半導體封測工藝中的關鍵工序。此前,受限于國外技術壁壘,國內的高端晶圓鐳射切割設備生産對外依賴度極高。

  2022年,華工科技中央研究院正式開啟實體化建設,成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人才聚集地、生態資源連結平臺。

  “高端晶圓鐳射切割裝備核心器件的‘卡脖子’風險,需要有一套從硬體到軟體的系統化方案來化解。”華工鐳射半導體産品總監黃偉介紹,研發過程中,最關鍵的兩個演算法需要軟體智力支持。可團隊都是主攻硬體技術,在華工科技中央研究院協調下,團隊與研究院軟體團隊共同研發,3個月時間就獲得了相關發明專利的授權。

  攻破“卡脖子”難關後,該設備又在市場化的時候遇到難題:精度和效率未經驗證,企業不敢輕易嘗試。

  華工科技中央研究院又與九峰山實驗室建立了半導體工藝裝備聯合實驗室,加速技術成果産業化。經過在實驗室近半年、每天不少於10小時的測試後認定,國産設備在精度和效率上均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測試報告幫華工科技叩開了市場大門。

  以黃偉為代表的半導體團隊因此獲公司百萬創新大獎。産品投産後,公司還將按該産品稅後所得利潤的3%獎勵主要研發人員和團隊,持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個人收益跟企業利潤掛鉤,大家和公司就是事業合夥人、命運共同體,大家工作起來更有動力。”黃偉表示。

  省政府出臺《湖北省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明確省內或中央在鄂高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具有科研活動能力的企事業單位,可以將歸單位所有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賦予成果完成人或完成團隊,權屬比例不低於70%。

  以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為支撐,科技創新浪潮推動新的萬億藍海。

  立得空間是武漢大學重要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之一,2004年起深耕北斗系統技術研究,擁有一支佔員工總數40%的強大研發團隊,其中不乏測繪、地理信息及自動駕駛領域的頂尖人才。企業將精密導航技術創新應用到智慧網聯汽車上,與長安汽車、東風汽車、比亞迪等眾多行業巨頭攜手,共同探索無人駕駛等前沿領域的無限可能。

  揚帆萬億藍海,需要改革“關鍵一招”。

  向改革要動力要活力,中部支點奮發弄潮。(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吳文娟)

編輯:高鈺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