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一年,我們向著國家科技創新高地攀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在湖北談科技創新,殷殷囑託、言猶在耳。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指出,“湖北科教人才優勢突出、科技創新能力較強,要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上開拓進取。主動融入全國創新鏈,努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總書記對湖北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期待,湖北牢記囑託、勇擔重任,全力打基礎、補短板、揚優勢,科創體系持續完善,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成果轉化提速增效,創新生態更加優化,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湖北光谷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對自主研發的光源晶片、放大晶片、調製晶片和掃描晶片,進行四合一集成在一款光電晶片上,大幅提升現有光電晶片的效率、速率與輸出功率。“瘦身”後的“四合一”晶片將應用在智慧感知、車聯網和低空經濟等領域。
“一開始我們4個晶片是分粒製造的,現在是我們開發一個新的平臺整體做,同時實現這4樣功能。成本低、尺寸小、可靠性更高。”湖北光谷實驗室異質易構光電融合鐳射雷達項目負責人、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張宇對長江雲新聞記者回憶道。
湖北光谷實驗室副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學院院長唐江表示:“光谷實驗室是我們著重打造顛覆性技術的策源地,促進光芯屏端網的發展,我們希望能把‘中國光谷’走向‘世界光谷’。”
錨定“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這一目標,湖北在高層次創新人才、高能級科創平臺上夯基壘臺,實現高效率科技攻關。湖北擁有82位兩院院士,數量全國第四;近5年獲評國家科學技術獎數量全國前五;在2024年全國科技大會上,李德仁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由湖北主持完成的通用項目共19項,獲獎數居全國第二,創歷史新高。
眼下,湖北以“1家國家實驗室+10家湖北實驗室+8個大科學裝置+16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525家新型研發機構”為力量矩陣的“四梁八柱”科創體系基本形成。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徵學認為,湖北科技矩陣體系完善,依託戰略科技力量,引領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夯實了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基礎。
在武漢科技大學,張美傑教授和團隊研發的耐火原材料,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通過和企業合作轉化,應用到了國內多家鋼廠的煉鋼容器上。
“使用新的耐火材料以後,每噸鋼節能12%到15%之間。”武漢市海升複合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潘宏岩説。
2024年,僅在武科大,就有603項科技成果成功簽約走向産線。
武漢科技大學材料學部教授張美傑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採用知識産權許可的方式,可以許可三年、五年,還可以許可多家。對於我們這種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産品,是可以持續地許可,産品能夠更大範圍推廣。”
“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上”,習近平總書記希望湖北“開拓進取”,“進取”二字,是對湖北提出的更高要求,更大期望。湖北牢記總書記囑託,把“51020”現代産業集群作為科技創新的廣闊舞臺,著力推動高品質成果轉化、培植高技術産業企業、培育高品質創新生態。
眼下,湖北加快構建政産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創新體系,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率先探索實施科技人才評價、職務成果賦權等改革為科學家減負鬆綁,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從5年前的37%提高到67%;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5500億,全國第三;全省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0.5件,中部第一;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4.5萬家。今天的湖北,創新型大企業頂天立地,創新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映照出澎湃的創新動能。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徵學表示,科技創新是産業創新的重要源頭,産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載體,兩者深度融合、相互促進,同時在更大範圍內聯動創新鏈、産業鏈和供應鏈,更好發揮湖北對長江中游、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發展的輻射帶動力,更有利湖北加快實現“建成支點”的目標定位。
唯奮楫者先,唯創新者強。
湖北,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努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重大使命任務,強化産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以湖北所能服務國家所需,為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多湖北貢獻。(長江雲新聞記者 徐嵬毅 王珣 汪佳睿 卞勇 田思鵬 編輯 冉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