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西陵峽畔,香溪河東岸的秭歸縣萬古寺村,滿山橘樹碩果纍纍。
新加坡舒然、甘肅屈敬超……位於萬古寺村龍舟廣場邊的一坡橘園內,樹上挂著的一塊塊木牌引人注目。萬古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屈家明解釋,牌子上刻的是認領者信息。峽江小山村裏的橘園,為何橘樹的“主人”遍佈海內外?
“這片橘園名為喜園,其名源自千古名篇屈原《橘頌》。”屈家明説,認領橘樹者既有海內外來此尋根問祖的屈氏後裔,更有眾多屈原文化研究學者和愛好者。這幾天,他正將被認領樹上結的成熟臍橙打包快遞到“主人”手中,傳達屈原故里的問候。
宜昌市秭歸郭家壩鎮滿山的成熟的“九月紅”橙挂滿枝頭,長江兩岸一派喜人的橙紅橘綠的豐收美景讓人心曠神怡。(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萬古寺村被譽為“中華屈氏第一村”,屈原的後裔世代在這片峽江河谷繁衍棲居,全村2200多位村民,有1300多人為屈姓。按族譜,屈家明係屈原的第69代後裔。
村口的楚風文化墻、村民家中挂著《橘頌》、案臺上擺著龍舟木雕,萬古寺村裏的屈原元素,處處可見。2021年起,萬古寺村啟動“認領柑橘樹,尋根萬古寺”活動,以修屈祠、續屈譜、供屈像、誦屈文、承屈風為載體,將屈原文化與農旅産業發展深度融合,峽江間的小山村聲名遠播,吸引了世界目光。
“2024年,村裏接待了15000多名慕名而來的遊客,今年預計還會更多。”屈家明指向遠處正在改擴建的屈原宗祠,這處古建是海內外屈姓後裔數百年來祭祖的所在地,重新修繕後,將新增文化交流中心以及研學基地,春節後竣工迎客。
秭歸縣歸州鎮萬古寺村村民在採摘倫晚臍橙。(視界網 鄭家裕 攝)
“接到好幾個電話,都是預訂龍舟節期間房間的。”11月7日中午,45歲的李國橋正在打掃民宿客房,每年歸州萬古寺龍舟文化節暨“二月二·龍抬頭”活動,他也是龍舟村代表隊的船手。在外務工多年後,李國橋看好家鄉前景,投入積蓄建了一棟三層民宿,“這幾年村裏發展得好,許多人和我一樣回村投資農家樂和民宿,收益不錯。”
“萬古寺村通過文化賦能,讓鄉村旅遊産業發展找到了根與魂。”三峽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三峽智庫專家闞如良説,文旅融合離不開對文化和旅遊資源要素的深度挖掘和融合應用,有了文化內核,旅遊産業才能擁有獨一無二的屬性,從而煥發持久生機活力。
三國戰馬在“三峽千古情”舞臺上獵獵疾馳,二馬路歷史文化街區講述長江開埠的故事……宜昌努力探索文旅産業融合發展新途徑,形成大國重器三峽大壩,世界名人屈原、昭君、關公,國寶珍品中華鱘、長江江豚等一批具有宜昌辨識度的世界級IP,構建多元體驗的旅遊生態。
《宜昌市建設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城市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宜昌全市旅遊接待規模突破1.5億人次,總收入突破1500億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凡 通訊員 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