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武漢分中心在武漢市蔡甸區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張家大湖管理站揭牌。
揭牌儀式現場 供圖 蔡甸融媒
武漢作為國際濕地城市,正處於全球面積最大、最繁忙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關鍵位置,這條通道上瀕危鳥類眾多。武漢分中心的順利揭牌,是候鳥保護與研究進程中的關鍵里程碑,將有力助推本地濕地保護,為全球候鳥遷徙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蔡甸區生態資源優厚,坐擁28個湖泊、近百座山體。近年來,蔡甸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著力推進綠水青山生態優勢轉化工程,以生態之美催生發展之變。2023年10月28日,蔡甸區榮獲生態環境部“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稱號,並作為湖北代表在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分享經驗。
沉湖濕地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關鍵通道,是候鳥重要的越冬、停歇及繁殖之地,享有“鳥類天堂”“濕地水禽遺傳基因保存庫”的美譽。最新數據顯示,此地已匯聚293種鳥類,其中包括15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55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024年還新增6種鳥類記錄,3種為國家一級,越冬水鳥數量超10萬隻。
張家大湖管理站地處沉湖與張家大湖交匯處,站內設施完備,鳥類環志站、救護站、實驗室佈局合理,既為候鳥遷飛監測保護築牢根基,也為專家學者科研提供良好條件。蔡甸區將全力支持相關研究中心發展,聯動各方共享經驗與數據,守護這條候鳥遷徙的國際安全通道。
蔡甸區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馮江表示,未來將以沉湖國際重要濕地為核心,搭建完備的濕地候鳥監測體系,加快推進關鍵棲息地生態修復示範建設,匯聚各方力量守護候鳥遷飛路線,推動城市與生態協同發展。同時依託武漢分中心,深挖沉湖濕地在候鳥遷飛、人地和諧共生方面的研究潛力,參與國際相關研究,推廣候鳥保護經驗。
據悉,武漢市濕地保護中心與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通過建設示範項目、協同研究、交流研討、研發科普宣教産品與保護濕地生態産品等多種形式開展合作,共同推進以武漢及長江中下游區域為代表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濕地與水鳥的保護和發展,並在通道內開展國際多邊合作機制研究。(文 劉婷 陳軒 胡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