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開始,我國持續開展中華鱘人工增殖放流。然而,40多年過去了,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中華鱘仍處於“極危”狀態,2017年以來再未監測到其自然繁殖。問題出在哪?
4月12日,宜昌胭脂園中華鱘放流點,三峽集團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偉表示,中華鱘生命週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海洋,對其海洋生存的保護力度亟待加強,“當前,中華鱘保護進入‘江海接力’新階段,監測、評估和保護要從長江延伸到海洋。”
4月12日,三峽集團在宜昌舉行中華鱘放流活動,約400名小學生參與。(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戴文輝 攝)
姜偉從事長江流域珍稀魚類保護20餘年。他介紹,從宜昌到崇明島,1700公里長江沿線已建立10余個監測點,根據標記反饋,每年放流的中華鱘中有至少六至七成順利入海,最快紀錄是11天。然而,入海以後,中華鱘能否適應、食物是否充足、生存狀態如何,目前還難以掌握。他説:“中華鱘是典型的洄遊性魚類,生活在大海,産卵在長江,一生中超過80%的時間在海洋度過,但我們對中華鱘的海洋生活了解非常少,這給促進其自然繁殖增加了難度。”
現在可以確定的是,長江口外延、杭州灣、舟山群島是中華鱘的主要活動區。但這個範圍太大,跟蹤成本高,想要定位、監測,需要更多努力。姜偉形容,這項工作好比是“大海撈魚”。
好消息是,隨著長江大保護戰略的深入實施,社會各界生態意識日益增強。3月底,浙江省舟山市檢察院舉行中華鱘檢察公益訴訟聽證會,姜偉線上參會。他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公益志願者、東海漁民在會上圍繞中華鱘保護提出許多“金點子”,包括建立中華鱘“海洋庇護所”、暢通洄遊通道、避免海上施工干擾等。
監測科技也在突破。適用於中華鱘的國産衛星標記已進入實測階段,這種標記比目前應用的各類標記信號更強、作用範圍更廣,可以為中華鱘海洋定位提供幫助。
三峽集團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於1982年啟動中華鱘保護工作,經過幾代科研人員努力,已建立覆蓋親魚培育、催産繁殖、梯隊建設等的全生命週期保護體系。姜偉介紹,近年來,該中心積極擴大“朋友圈”,與浙江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高校、相關科研單位和地方主管部門開展跨地域合作,推動建立一個涵蓋宣傳、監測、救護、司法等的全方位中華鱘保護網絡。
江海聯動保護,讓中華鱘在海洋獲得一片安全空間,擁有足夠的食物,充分積攢能量,才會有更多的繁殖個體可以逆流近2000公里,洄遊到長江産卵場,中華鱘恢復自然繁殖才能水到渠成。姜偉説:“我們期待那一天早日到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文輝 通訊員 蘇凱琪 葉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