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人都是生態圈 武漢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典範城市
5月16日上午,以“萬物共生,和美永續”為主題,武漢市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在東湖磨山舉行。近年來,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園林和林業局和民間志願者、專家團隊、公益組織共同編織生物多樣性保護網,凝聚起多方參與的強大合力。
“生物多樣性”是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三個層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武漢市作為中部唯一特大城市,近年來積極探索城市生態多樣性保護的方法論。
“603種植物、82種鳥類、165種昆蟲,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6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如畫眉、白胸翡翠等珍貴物種。”當天公佈的武漢市江漢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最新發現顯示,藏身於公園、綠地,該城區擁有一座生態多樣性寶庫。
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武漢市陸續開展了沉湖濕地、府河濕地、漲渡湖濕地、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逐步摸清生物多樣性家底,不斷提升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武漢市濕地野生鳥類呈恢復性增長趨勢。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全球極危鳥類青頭潛鴨,在府河濕地觀測記錄到300余只;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每年冬天有約6萬隻候鳥來此越冬,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東方白鸛等;東湖國家濕地公園有100余種植物,豐富的植被成為冬季候鳥遷徙的天堂。
武漢提出“武漢禁捕退捕要走在沿江城市前列”的目標,先後制發多份禁捕制度文件,形成全覆蓋、多層面、立體化巡查監管體系,構建“禁捕+整治”的聯動機制。制定“江豚回歸江城”計劃,持續推進長江水生生態修復。武漢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為641.3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面積的7.48%,範圍包括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等重要生態區域。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新建綠地4000公頃,造林綠化20萬畝,建成各類公園380個、綠道1210公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04平方米。
從守護江豚的科學家到推動長江保護的公益人,從觀鳥協會的領航者到植物科普的推廣者,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構建“市總隊+區分隊+特色志願服務”三級志願服務體系,形成社會化、專業化、常態化的生態環境志願服務新格局。武漢市誌願者骨幹團隊開展生態環境志願服務超1000場,經常性參與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的志願者人次達10.4萬,志願紅和生態綠交相輝映成為美麗武漢一道亮麗的風景。(記者劉暢、實習生潘雅芳、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