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至7日,第五屆“梨花杯”全國青少年戲曲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優秀成果彙報演出在山東濟南舉行,湖北藝術職業學院選送的湖北越調劇目《頂燈》獲第五屆“梨花杯”全國青少年戲曲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優秀成果。
湖北越調劇目《頂燈》表演
據悉,“梨花杯”是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高規格、高水準全國性青少年戲曲教育教學成果展示平臺,是檢驗戲曲後備人才培養品質的重要標杆。湖北藝術職業學院獲評優秀成果劇目湖北越調《頂燈》,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選送,與中國戲曲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來自全國26個省市區83所院校的頂尖戲曲力量同臺競技,在個人地方戲表演青年組別脫穎而出,是該類別的全國5個獲獎劇目之一,並成為代表湖北的唯一獲獎項目。
此次湖北越調劇目《頂燈》表演者孫大昱今年19歲,在湖北藝術職業學院學習戲曲5年了。作為湖北越調的青年傳承者,他認為這門藝術最珍貴的是它"活態傳承"的生命力:“在《頂燈》等經典劇目的學習中,我深刻體會到湖北越調‘接地氣’的藝術特色。我們深入了解故事中的生活依據,將市井氣息融入表演。每次練嗓時,我都能感受到谷城方言與戲曲唱腔的完美融合,這種獨特的聲腔體系正是越調三百年來鮮活的‘基因密碼’。”
孫大昱深知,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基因的傳遞。作為數字時代的傳承者,他們正在探索“守正創新”的傳承路徑,在保持“技藝雙修”的同時,通過短視頻展示幕後練功日常,用戲腔演繹流行歌曲,讓戲曲以更鮮活的方式走近更多人的日常。
湖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學院黨總支書記陳笑潔介紹:“在非遺劇種湖北越調的定向培養上,學校聯合谷城縣湖北越調傳承中心,建立起穩定的人才委培關係,為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注入新生力量。”湖北藝術職業學院通過精準培養、定向輸送,已為包括湖北越調在內的多個稀有劇種培育出一批批專業紮實、技藝出眾的青年表演人才。這一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地方劇種後繼乏人的困境,也彰顯了學院在非遺保護、戲曲振興中的引領作用。
湖北藝術職業學院院長陳偉表示:“學院依託六十餘年深厚的戲曲教育底蘊,積極探索‘校團一體化’辦學模式和‘訂單式委培’人才培養機制,形成了特色鮮明、成果顯著的人才輸送體系。僅2023年就為湖北省地方戲藝術劇院培養了150多名楚、漢、黃三個劇種戲曲新苗。”
湖北現有地方戲劇種22個,從京劇、漢劇、楚劇到花鼓戲、黃梅戲、山二黃、南劇等眾多地方戲種,湖北藝術職業學院持續推動“演學結合”的教學實踐,在傳承與創新中培育新人、涵養文化,成為湖北戲曲非遺傳承與發展的中堅力量。
湖北越調是鄂西北的地方戲曲劇種,誕生於襄陽,屬板腔體結構,四股弦胡琴伴奏,行當齊全。它音域寬廣,旋律起伏跌宕,唱腔高亢,尾音翻高,具有粗獷樸質、高亢激越的風格特色。它與昔日秦腔,山陜梆子淵源關係密切,對漢劇、京劇的孕育及形成有著極為重要影響,是湖北省除漢劇之外唯一一個大劇種,2014年8月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圖/文 鄂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