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武漢市江夏區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系列活動在譚鑫培戲樓啟幕。首場活動“尋找雲霓·楚調非遺跨界對話”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匯聚政、産、學、研多方力量,探索傳統技藝與現代文明的融合路徑,拉開江夏非遺月的序幕。
尋找雲霓·楚調非遺跨界對話現場
學術築基:楚服數字重生 文物活化為裳
武漢紡織大學教授郭豐秋以“楚楚動人——數字時代楚服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為題,結合國家社科基金成果,通過“講演+模特展示+數字技術”三維呈現,深度解碼楚文化紋樣基因。現場展示團隊復原的楚漢華裳,並運用多媒體視頻演繹“從文物到T臺”的創新實踐,為楚服時尚化轉型提供學術支撐。抖音官方中國小城推薦官,漢服宣傳大使明超也在講座中身著考究的楚服亮相,共探傳統服飾在新時代傳播的更多可能。
武漢紡織大學教授郭豐秋分享傳統紋樣在現代設計中應該如何被運用和詮釋
産業破界:非遺潮玩解碼 青春力量迸發
跨界對話環節以“非遺創新與潮玩藝術商品化”“非遺與時尚産業的跨界融合”兩大議題為核心,通過“問古·溯源”“問今·表達”“問策·行動”三大維度展開深度思辨。傳承人、學者、藝術家與企業代表同臺論道,共繪非遺活化路徑圖譜:失蠟法傳承人易明志以曾侯乙編鐘紋飾精度為引,揭示禮樂文明密碼;金口草把龍傳承人余青解讀長江以南農耕文化符號;荊楚刺繡非遺傳承人、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徐凡展示立體針法,推介荊楚刺繡基因。
荊楚刺繡非遺傳承人、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徐凡推介荊楚刺繡基因
在互動提問環節,現場觀眾及在校大學與嘉賓直面對話,探討“非遺創業可行性”“傳統技法與流量平衡”“非遺創業如何平衡文化內核與流量密碼”等議題,現場金句頻出,掌聲不斷。
本次活動由江夏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江夏區文化館(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區博物館、區圖書館、區京劇團等單位聯袂呈現。據悉,非遺月系列活動將貫穿整個六月,持續深化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踐,助力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文/圖 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