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29日,武漢市江夏區譚鑫培戲樓、江夏裏·武漢老碼頭等文化地標和熱門商圈人潮涌動,戲法名家薈萃獻絕技,節目幻化萬千展奇觀,一場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的“首屆非遺古彩戲法大會”于2025年江夏非遺月期間盛大啟幕,4場展演共吸引6萬餘名觀眾齊聚江夏,共同欣賞這場屬於中國人的魔幻盛宴。
來自全國的戲法名家齊聚武漢江夏
開幕式上,來自全國的戲法名家輪番登臺:北京的楊淩帶來古彩戲法傳統節目《羅圈噹噹》,河南的孟凱《空壺出酒》演繹“移形換影”,山東的王富秋、宮晶《年年有餘》寄寓吉祥,天津的肖桂森《八大吉祥》盡顯大家風範,八登央視春晚的傅琰東更以互動表演點燃全場。傅琰東盛讚江夏:“這裡既有歷史的厚重,又有創新的熱情,是非遺傳承的沃土!”
戲法《八大吉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傅氏幻術傳承人傅琰東帶來節目《幻境》
大會現場,江夏本土年輕非遺傳承人成為焦點。“95後”青年戲法傳承人趙萌以節目《傘鋪》驚艷亮相,她以傘為媒,將傳統技法與現代審美融合,展現非遺“正青春”的活力。而江夏土生土長的青年戲法傳承人吳曌,則以《江夏好物》將本地特産與戲法藝術巧妙結合,慶祝江夏撤縣建區30週年,讓觀眾在“無中生有”的奇幻中,感受江夏“文化名區”的獨特魅力。兩位本土傳承人的表演,正是江夏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傳技傳藝傳精神”的生動實踐。
江夏青年戲法傳承人吳曌(右)帶來節目《江夏好物》
中國戲法歷史悠久,傳承多樣,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自古便是南北文化交融的樞紐,以“戲碼頭”聞名。此次大會選址在武漢市江夏區,不僅因其“楚天首縣”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因這片土地對非遺傳承的執著與創新。活動由中國雜技家協會指導,湖北省、武漢市文聯、江夏區委宣傳部及區文旅局聯合主辦,匯聚北京、天津、山東、河南等省市雜技家協會力量,打造首個全國戲法交流平臺。
“95後”青年戲法傳承人趙萌帶來節目《傘鋪》
江夏區文化館負責人徐競翔表示:“江夏願以古彩戲法為墨,以‘戲碼頭’為卷,在長江之畔書寫非遺傳承的‘江夏答卷’,這場大會不僅是戲法藝術的盛會,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江夏實踐。”
戲法雜技嘉年華惠民演出走進羅馬春天奧特萊斯商圈
此外,此次古彩戲法大會還將千年絕活帶入市民身邊,非遺主題時尚大秀、戲法雜技嘉年華、非遺元素潮玩設計展等特色活動在江夏裏·武漢老碼頭文化美食街區與羅馬春天奧特萊斯商圈上演,打破展演邊界,以沉浸式場景搭建起連接古今的文化橋梁,讓市民遊客在逛街購物休閒時就能邂逅非遺、體驗傳統技藝。(文 周蕊 圖 吳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