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三項科研成果在《自然》同期發表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7-25 15:43:16

  據湖北省科技廳消息,近日,最新一期《自然》上線,以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分別為第一完成單位的3項研究成果同期發表,三項成果涵蓋醫療負擔、鋰電池技術、新材料發現等不同領域。

  成果一:武漢大學王行環教授團隊發表的是一項關於“氣候變化背景下與溫度相關的住院負擔”研究成果。

  該團隊基於2021年至2023年中國301個城市(覆蓋全國城市的90%以上)7000余家醫院的日度臨床住院數據,通過非線性分佈滯後模型,系統評估了泌尿系統疾病等六類氣候敏感性疾病住院與氣溫之間的歷史關聯。在此基礎上,團隊基於三種不同的碳排放情景——低排放、中等排放(接近當前水準)、高排放,預測未來至2100年與極端氣溫相關的住院風險,並構建了“住院負擔經濟指數”,量化在三種碳排放情景下各城市的住院經濟負擔。預測結果表明,在當前熱力條件下,若不採取任何適應措施,到2100年,在高排放情景下,全國因極端高溫導致的超額住院人數將達到510萬人,相關高溫住院費用也將大幅增加。

  成果二: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黃雲輝、袁利霞教授團隊發表題為《液-液介面張力穩定的鋰金屬電池》的論文,為破解鋰電池“三高”難題提出新策略。

  電解液作為連接電池正負極的關鍵組分,其優化設計對打破上述“三高”瓶頸至關重要。目前通常採用調整鋰鹽/溶劑配比或引入功能添加劑等策略,這對形成穩定的固態電解質介面膜,從而提升負極介面穩定性成效顯著,但對高電壓正極介面膜的優化效果不佳。為突破這一瓶頸,黃雲輝、袁利霞團隊提出基於液-液介面張力的介面調控新策略,發明瞭一類新型的非均相微乳電解液,成功將溶解性較差的功能性溶劑組分引入至電解液體系。該研究提出的介面張力驅動的“微乳電解液”策略,不僅突破了傳統電解液組分設計的限制,而且通過物理場驅動機制實現了高電壓條件下正負極介面的動態協同穩定,為實現電池高能量密度、高穩定和高安全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成果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國崗教授、戴志高教授團隊聯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王岐捷教授、胡光維(南洋助理教授)團隊首次在非雙曲晶體釩酸釔中觀察到“雙曲表面聲子極化激元”,突破了學界對雙曲極化激元依賴“本徵雙曲材料”的傳統認知,提出了“非雙曲極化激元”新範式。

  雙曲材料因其獨特的電磁特性被視為納米光子學的核心載體之一,但其光學響應被限制在固定的雙曲頻段,極大限制了應用潛力。研究團隊利用納米成像技術,在該材料的非雙曲頻段捕捉到具有雙曲色散特徵的表面極化激元,並通過溫度調控實現其從雙曲型到橢圓型的光學拓撲相變,證實其具有低損耗、長程傳播特性。該研究極大拓展了極化激元可調控的頻譜範圍和適用材料庫,為稀土材料在納米光子學的應用開闢了新路徑,可為高靈敏傳感、超分辨成像等應用提供關鍵支撐。(文 姜勝來)

編輯:高鈺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