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提的亂停車問題,這周就看到社區聯合交警疏導,太實在了!”在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鳴鳳社區,居民李阿姨的感慨,道出了“週三見”議事機制帶來的治理新變化。自2024年以來,該社區在4個網格的熱心居民家中設立議事點,每週三由網格員定點“坐班”,將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讓基層治理從“被動響應”轉為“主動靠前”,在方寸空間裏架起直通民心的“連心橋”。
“五在”網格工作法 供圖 鳴鳳社區
“週三見”的誕生,源於對居民“急難愁盼”的精準回應。此前,鳴鳳社區8個網格的居民常面臨“找網格員難”的困境:網格員入戶走訪時“人難找”,電話溝通又難以説清訴求,不少居民為辦一件事、反映一個問題跑“冤枉路”。社區黨委在走訪調研中發現這一痛點後,迅速將議事點設在居民家中,把熱心居民的住所作為固定場所,既拉近了與居民的物理距離,也消除了溝通的心理隔閡。每週三上午,網格員帶著“民情本”準時坐班,敞開大門聽訴求,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説上話、辦成事”,徹底破解了“服務找不到人、訴求傳不上去”的治理堵點。
走進議事點,網格員化身基層治理“多面手”,用“一站式”服務扛起民生責任。面對社保醫保代繳指引、政策諮詢等簡單事項,他們當場審核材料、即時辦結,讓居民“少跑腿、零跑腿”;遇到鄰裡口角、樓道堆物等小矛盾,他們第一時間介入調解,用“嘮家常”的方式化解糾紛,避免矛盾升級;對於基礎設施改造、公共服務優化等複雜訴求,認真記錄在“民情本”上,當天梳理後直報社區黨委,確保民意直達決策層。五網格林業局宿舍後的“溝帶路”改造,便是議事點推動治理落地的典型案例。這條道路曾因年久失修、排水不暢成為居民“糟心路”,居民在議事點反映後,網格員收集意見、社區多方協調施工方,最終將泥濘路改造成平整的“安心路”,讓居民出門不再“踩泥坑”。
矛盾糾紛調解現場 供圖 鳴鳳社區
為確保“事事有回音”,社區還建立了閉環處理流程,讓居民訴求有跟蹤、有結果。對居民訴求分類登記後,能當場辦理的絕不拖延;需多部門協調的,7個工作日內反饋進展,15個工作日內明確方案;若居民對處理結果不滿意,網格員持續跟進,直到問題徹底解決。一年多來,“週三見”機制用實打實的成效贏得了居民信任。據統計,4個議事點累計接待居民150余人次,當場解決民生實事12件,代辦事務100余條,調解鄰裡糾紛10起;收集的10條基礎設施建議中,除“溝帶路”改造外,小區安全隱患排除、老年活動設施增設等訴求均已落地。
如今,“每週三去議事點”已成鳴鳳社區居民的默契。通過居民群通知、樓道貼海報等方式,議事點知曉率越來越高,有的反映問題,有的諮詢政策,還有的主動為社區治理提建議。這裡不再是單純的“服務窗口”,更成了居民暢所欲言的“心聲站”、社區感知民情的“前哨所”、凝聚鄰裡共識的“暖心加油站”。
週三議事現場 供圖 鳴鳳社區
從“找網格員難”到“家門口辦事”,鳴鳳社區的“週三議事點”機制,用小創新破解了基層治理大難題。網格員通過定點接待、集中議事等方式,既讓居民訴求有了出口,也讓社區治理有了方向,真正實現“民呼我應零距離”,持續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文 張峰 陳虎 覃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