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至25日,由中國科學院與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承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在浙江杭州舉行。大會現場,武漢市武昌區教育局的實踐經驗分享,為全球生物圈保護提供了來自中國基礎教育的基層視角。

交流會現場 供圖 大會組委會
武昌區教育局副主任督學王瓊作了題為《長江育未來:生物多樣性教育的武昌實踐與全球擔當》的交流發言。

武昌區教育局副主任督學王瓊作交流發言現場 供圖 大會組委會
武昌區教育局副主任督學王瓊從三個方面進行分享:一是構建“多維融合”的課程體系,讓生態理念紮根課堂。武昌教育健全了區校兩級推進機制,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全區教育發展規劃,摒棄説教,強調“在做中學”。
二是推動實踐育人方式的創新,讓學習在真實情境中發生。創立了“學-研-創-享”生態教學範式,打造了“碳探武昌伢”品牌活動,這項活動從一個區“碳探武昌伢”,擴展到全市“碳探武漢伢”,乃至走向全國“碳探中國娃”,成為了武昌實踐育人的綠色名片。
三是搭建“家校社企”協同共育平臺,讓教育能量匯入長江大保護。積極搭建“走進來”“走出去”“聯動共享”三大平臺,形成了家校社企協同育人的強大合力。積極引導武昌學子爭做生態文明擔當者,涵養科技創新愛國情,共同為建設美麗中國、守護地球家園貢獻力量。

打造“碳探武昌伢”品牌活動 供圖 大會組委會
武昌教育專家朱翠蘭領銜編寫的神農架國家公園研學叢書——《國寶金絲猴》、《大九湖濕地探索家》等八冊,在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中展示。

武昌教育專家朱翠蘭展示神農架國家公園研學叢書 供圖 大會組委會
20多年來,武漢市武昌區教育局持續開展“零廢棄”改造,資源循環使用啟蒙教育,從區域規劃、學校實踐和教學科研三個方面進行整體架構,頂層設計“雙碳”主題教育課程體系。武漢市武昌區教育局多次在國際國內生態文明教育大會上,分享交流區域樣本成果,2024年-2025年先後獲評武漢市第三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武漢市“江城科普特色活動項目”。(文 張煜 朱翠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