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湖北消息(記者 胡禮國):10月14日,2025東湖論壇在武漢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開幕。主論壇上,由武漢大學(武漢)數據智慧研究院、武漢大學大數據研究院、武漢大學科教管理與評價中心和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共同研製的《全球企業創新指數2025》(Glob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Index,GEII 2025)報告發佈。

《全球企業創新指數2025》在東湖論壇的主論壇上發佈 供圖 湖北省科技廳
GEII 2025從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創新協作三個維度,全面刻畫了全球及中國領先企業在未來信息、未來製造、未來材料、未來健康、未來能源五大産業領域中的創新格局與發展態勢。其中,知識創新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主要涵蓋知識創新産出、影響與擴散,以衡量企業的前沿探索與理論貢獻;技術創新作為核心支撐,著重考察技術創新産出、品質與影響,以評判企業在技術開發與應用轉化中的實效;創新協作則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關鍵途徑,通過評估創新主體規模、地位與協作水準,系統反映企業整合資源與構建創新生態的能力。

企業創新指數評估的概念模型
GEII 2025通過揭示各未來産業中企業的創新動態,旨在直觀展現全球與中國創新發展的現狀與趨勢,為未來産業的前瞻佈局和高品質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同時也為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提供依據。
全球創新三極並存 中美日領跑五大未來産業賽道
GEII 2025報告顯示,全球未來産業的企業創新活動呈現出“東亞—北美—歐洲”三極共存、層次分明且各有側重的發展格局。
中國以67次的企業上榜總頻次位列全球第三,與德國共同組成第二梯隊,顯示出強勁的追趕勢頭。中國在未來信息産業表現最為亮眼,共有3家企業躋身全球前十,14家企業進入全球前五十。其中,華為更是位居未來信息産業全球綜合排名榜首。此外,在未來能源與未來材料領域,中國分別有2家企業進入全球前十。國家電網位列未來能源産業全球第一,彰顯了中國在清潔能源與新型電力系統等國家重大戰略領域的長期資源投入與卓越創新成效。

《全球企業創新指數2025》報告封面
中國區域創新集群效應凸顯 京粵引領未來産業發展
中國未來産業創新資源呈現高度地理集聚特徵,形成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三大區域為引領的發展格局。北京以98次的企業上榜總頻次獨佔鰲頭,在全國範圍內展現出全面領先優勢。
在中國未來材料産業,北京佔據前50強中的26席,充分體現其作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與國企總部集聚地的戰略中樞地位。廣東以61次的上榜頻次緊隨其後,凸顯了其作為創新強省和經濟大省的雄厚實力。
廣東在頭部企業培育方面成效顯著,其在各大未來産業的前10強中均佔據近半數席位,華為、比亞迪、騰訊等企業凸顯了以市場需求為牽引的創新體系活力。
上海、浙江與江蘇共同構成長三角未來産業協同創新板塊。藥明康德、復星醫藥與微創醫療三家上海企業佔據國內未來健康産業前5強中的3席。江蘇則有恒瑞醫藥、豪森藥業與信達生物等生物制藥領域知名企業。浙江在未來信息和未來能源領域實力突出,擁有阿裡巴巴、正泰電器等行業領軍企業。這一“多點引領、集群共進”的空間佈局,清晰勾勒出中國未來産業創新高地的分佈圖景,也為區域協同創新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
湖北聚焦信息製造奠定基石 創新潛力蓄勢待發
湖北省正憑藉雄厚的工業底蘊與科教資源,在未來産業的創新賽道上跑出差異化優勢。最新數據顯示,湖北省以累計上榜6次的成績位列全國第七,展現出其在新興領域多點佈局的創新活力。
在未來信息領域,中國信科集團躋身全國前十,高居第七位,技術創新指標表現突出,凸顯湖北在光電子信息領域的深厚積累。而在未來製造産業賽道上,湖北省有兩家企業進入全國50強。其中,東風汽車位列第32名,展現傳統汽車製造業向智慧化、綠色化轉型的實力;長江存儲則作為半導體産業新銳力量,排名第41位,標誌著湖北在存儲晶片領域實現關鍵突破,形成“汽車+半導體”雙輪驅動的先進製造格局。
湖北省在未來能源領域同樣表現亮眼,有兩家企業入選全國榜單。中國三峽集團位列第21名,其突出的創新協作能力,彰顯了企業在推動大型清潔能源項目中的系統整合優勢,已成為引領長江經濟帶能源轉型的重要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