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日上午,2025世界機器人大賽宜昌錦標賽在宜昌市奧體中心開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通訊員 楊靖 攝)
10月23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賽宜昌錦標賽”在宜昌奧體中心開幕,來自全國的3800余支參賽隊、萬餘名青少年將展開為期4天的機器人角逐。此次大賽在延續經典賽項基礎上,首次增設“人形機器人深度應用”與“AI跨場景創新”特色賽項,緊跟全球科技前沿。
操縱機器人競速、對抗、穿越障礙……賽場上,一台台機器人比速度、比技巧、比靈敏度,令人目不暇接。來自廣東碧桂園學校805班的王璟龍和隊友參加了VEX VRC狹路相逢賽項並成功“出線”。“比賽要求選手在賽前編寫程式,前15秒為自動程式運行,後1分45秒轉為手動操控機器人得分。”他興奮地説。
“機器人比賽涉及工程、技術、程式、物理等多學科知識,4天時間內,選手們將挑戰VEX系列賽項、Super AI超級軌跡賽項、創夢開源人形挑戰賽項等19個大項、50多個小項的比賽。”世界機器人大賽總裁判長錢繼東介紹,其中人形機器人和AI應用備受關注。
近年來,人形機器人、生成式AI等技術快速發展,國際頂級科技賽事紛紛增設相關賽項,以選拔培育符合未來需求的創新人才。首次增設的創夢開源人形挑戰賽項,要求青少年選手基於開源人形機器人硬體平臺進行二次開發,通過編程調整機器人關節力矩參數,自主優化機器人關節驅動、步態控制等核心模組,實現更穩定的行走、抓取等動作。
比賽還設置了“人形機器人服務場景任務”,如模擬家庭環境中的物品搬運、地面清潔路徑規劃,或公共場景中的障礙物避讓、語音交互響應等,要求機器人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多任務串聯,既考察硬體性能,更注重“AI 感知+動作執行”的協同能力。與傳統機器人賽項相比,該賽項更強調“人形形態適配真實生活場景”,引導青少年關注科技對生活的實際價值。
而前沿賽項“AI創無界”,要求選手設計機器人硬體方案並開發AI演算法,通過機器視覺識別、深度學習模型訓練等,賦能機器人解決實際問題,應用涉及智慧農業中的作物巡檢、智慧交通中的車輛識別等。一支參賽團隊結合宜昌長江大保護主題,設計出了具備水面垃圾識別與定位功能的AI機器人。
中國電子學會理事會黨委書記張峰介紹,自2015年起,世界機器人大賽已舉辦十屆,共吸引全球20余個國家近50萬名選手參賽,被譽為機器人界的“奧林匹克”。2025年,世界機器人大賽賽制體系持續升級,預計全年參賽總人次將首次突破35萬,規模創新高。(記者鄭嵐、通訊員崔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