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讓搬遷群眾有更多歸屬感幸福感
來源:河北日報  |  2021-10-08 16:43:55

  原標題:讓搬遷群眾有更多歸屬感幸福感——省政協開展易地搬遷集中安置社區治理管理機制建設民主監督

河北:讓搬遷群眾有更多歸屬感幸福感

  日前,在康保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怡安社區,居民們載歌載舞。河北日報記者 杜柏樺攝

  易地搬遷,托起群眾的致富希望。“搬”只是第一步,“安”才是更關鍵的一步。

  2018年以來,河北省政協持續聚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專項民主監督,今年緊扣“安置社區”這一工作重點,聚焦“社區治理管理機制建設”這一關鍵環節,開展了為期4個月的專項民主監督。

  這是一場查找問題、推動工作的監督式調研。河北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組織委員實地走訪省委編辦、省發改委、省民政廳、省鄉村振興局等單位,到張北縣、蔚縣、阜平縣、魏縣、大名縣等地深入實際、深入社區、深入群眾,聽取情況介紹、走村入戶訪談、協商座談討論,力求發現真問題、查找深原因、提出實建議。

  這是一次縱橫聯動的履職實踐。河北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聯合民盟省委,通過聯合調研、委託調研和聯動協商等方式,收集保定、張家口等市縣政協提交的調研報告,協調相關部門及時通報情況、提供諮詢,形成了省市縣三級政協聯動、黨派積極參與、職能部門協商議政的良好格局。

  穩得住還得能融入

  走進阜平縣龍門新區,一幢幢6層小樓整齊劃一,超市、幼兒園、衛生室、活動中心,一應俱全。

  “不遠處就有公交車站,一塊錢坐到縣城,交通特別方便。”在幸福院乘涼的居民,你一言我一語地告訴記者:“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多虧了黨的好政策!”

  “山高溝深龍泉關,石頭縫裏掙錢難。”曾是阜平縣龍泉關鎮的真實寫照。易地扶貧搬遷,讓生活在這裡的群眾開啟了擺脫貧困命運的大遷徙。2016年,阜平縣正式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龍門村便是其中之一。經過3年建設,2019年底,龍門村居民實現全部搬遷入住,新建小區共建設25棟居民樓,660套安置房屋,總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

  從分散居住到大規模集中安置,搬遷群眾離開熟悉的村莊,如何才能讓他們安心生活?省政協調研組一路看搬遷後的新變化,一路聽基層群眾的心裏話。

  搬遷之後,村裏的物業有用工需求,村民趙玉虎在家門口就有活可幹、有錢可賺。“住的是新樓房,還能在家門口上班,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趙玉虎樂呵呵地跟調研組説。

  “樂業才能更好地安居。”調研組提出,易地搬遷不僅是幫群眾建新房、安新家,還包括重塑生活。搬遷群眾就業穩定、生活穩定,易地搬遷才算完成了任務。為此,一些委員建議,加大産業就業扶持力度,建立“産業發展、就業幫扶、權益保障、戶籍制度”等後續扶持政策體系,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

  在樓道裏堆放生活物品,消防安全和通行都受影響;垃圾隨意丟棄,社區環境衛生保持難……數百甚至上千戶彼此陌生的農村群眾搬進新社區,難免有些不適應、難融入。調研中,委員們發現,生産生活和文化上的差異,成為不少搬遷群眾的心理障礙。

  “安穩也要安心。”調研組認為,易地搬遷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做好程式性工作,也要做好暖人心的工作,引導搬遷群眾逐步實現從“融入”走向“融合”、從農民平穩過渡到居民。

  共建共享共治新家園

  臨近傍晚,蔚縣南楊莊鄉宜興社區的文化廣場熱鬧了起來,章蘭和20多名搬遷群眾踩著鼓點跳起了廣場舞。這樣熱鬧的場景每天會持續到晚上9時才會結束。

  但在兩年前剛搬進社區時,章蘭可沒這個心情。2018年5月,章蘭一家4口人從蔚縣原草溝堡鄉的深山裏搬到了宜興社區。離開了生活近50年的老家,來到一個陌生地方,她一度想著再搬回山裏去。

  “明明是新家,居民卻感覺不到家的溫暖。”這也曾讓不少村幹部很撓頭。

  為此,宜興社區組建了居民委員會、社區黨支部,通過技能培訓、業餘文藝隊、社區公益崗、扶貧組織等活動形式,許多貧困群眾找到了第一份工作,街坊鄰居間也熟絡了起來。

  社區黨支部還創新社區管理,實行“區、排長”網格化管理模式,組織社區群眾開展“移除舊風俗、改變舊習慣、建設新家園”活動,提升社區環境和生活品質。

  熱情勤快的章蘭被選為“排長”。從幫老人代取現金、代繳電費,到組織搞衛生、調解居民矛盾,章蘭解決了不少群眾的難事。閒暇之餘,她就跟大夥兒一塊兒切磋廣場舞,豐富了文化生活。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民身份的轉變,居住方式的改變,帶來一系列治理新課題,”調研組建議從強化社區民生建設、重構社區治理主流文化、發揮居民主體作用等方面入手,不斷提高居民融入度、認同度和自治能力,形成社區服務與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人心齊,泰山移。實現社區治理良好格局,不是‘獨角戲’,而是多方合力的‘大合唱’。”調研組認為,應鼓勵農民通過參與公共討論和公共活動,不斷強化歸屬感。

  開展村民議事協商、制定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調研組建議,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應該通過不斷完善社區事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推動居民自治,增強搬遷群眾“主人翁”意識。

  建強服務型黨組織

  “天天都過來,比兒女還關心咱呢。”近日,在張北縣最大的“空心村”治理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義合美新城內,94歲的獨居老人劉桂蓮笑著告訴調研組。老人口中天天來看她的人是義合美新城的第三黨支部書記以及樓棟長。

  義合美新城于2020年底基本建成,來自全縣各鄉鎮村的6000多戶1.6萬多人集中搬遷到這裡。小區的建設規模大、搬遷人口多、來源分佈廣、入住人員年齡偏大,新城建成及搬遷戶逐步入住後,面臨著一系列的管理問題。

  為了破解搬遷安置區的管理難題,義合美新城設置了1個黨工委,下設4個黨總支、16個黨支部以及若干個黨小組,以此為管理架構,對社區實施涉及物業、便民、醫療、就業、社保等全方位的服務工作。

  群眾搬遷到哪,黨組織就建到哪,服務就跟到哪。張家口市針對各縣區不同的搬遷情況,分別設置了3種黨組織模式,把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觸角延伸到安置區“神經末梢”。

  黨建引領振興路。著眼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阜平縣探索建立黨支部、網格、黨小組“1+1+N”黨建模式,每個搬遷小區成立黨群服務中心,每月15日開展“5+N”黨員活動日,設立志氣榜、孝老愛親榜等,提升管理黨員、服務群眾、社區治理水準。阜東社區黨委、縣殘聯在阜東安置小區聯合創建溫馨家園,招募黨員志願者每月為搬遷群眾中的殘疾人提供健康娛樂及創業就業服務等。北果園鄉店房村由村“兩委”幹部帶頭成立了五彩志願服務隊,志願者包樓到戶,長期為五保戶、孤寡老人洗衣物、理髮、打掃衛生等。

  “這些做法很有借鑒意義。”調研組認為,可推廣城市“雙報到雙報告雙服務”機制,對安置區黨員跨歸屬地實施統一報到、統一管理,通過志願服務等形式,凝聚安置區黨員力量,有效破解治理中的難題。

  “通過建立‘社區管理+物業企業服務+黨員業主帶頭參與’的服務模式實現專業化服務。”調研組提出,安置區以黨建來引領,有效避免責任主體不清、職責權限模糊等問題。新建的集體經濟組織合理分擔安置區公共事務、公益事業,物業企業提供專業服務,黨員代表順暢表達群眾意願。(河北日報 記者高原雪)

編輯:王闊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