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夯實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根基—— 河北:讓“沙地變林海、荒原成綠洲”
來源:人民網  |  2022-06-22 16:21:18

築牢夯實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根基—— 河北:讓“沙地變林海、荒原成綠洲”

張家口壩上地區經過防沙治沙讓黃色沙丘變草原梯田。 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人民網石家莊6月16日電 (朱鵬濤、趙明妍)仲夏,站在河北省張家口小南辛堡鎮西南部南馬場的小沙丘上放眼望去,昔日被黃沙包圍的官廳水庫,如今天藍、水清、林密、草長,一片片新綠在夏日的晨風裏散發著勃勃生機。幾年前來過的人現在再踏上這片土地,肯定會被眼前的變化震撼。

  這是張家口近年來按照河北省防沙治沙要求,生態治理沙化土地、荒漠化土地取得的實際成效,也是河北防沙治沙的一個突出案例和重要生態成果之一。

  多年來,河北省依託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科學開展防沙治沙,通過開展植樹造林、小流域治理、草地生態修復等生態項目,全省沙化和荒漠化土地分別減少186.52萬畝、623.95萬畝,年均分別減少18.65萬畝、62.40萬畝,完成沙化、退化、鹽鹼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272萬畝,完成水土保持項目147萬畝,重點沙化區林草植被不斷增加,呈現出“綠進沙退”的大好局面。

築牢夯實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根基—— 河北:讓“沙地變林海、荒原成綠洲”

懷來官廳水庫周邊2017年和2021年防沙治沙對比圖。 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因地制宜,讓防、治成為常態

  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接壩地區小壩子鄉,風大沙多,全年4級以上大風日數210天左右,其中8級以上大風日數65天。境內分佈著20多處流動沙丘,二十多年前,每逢冬春季節,流沙隨大風沿溝道南下,壓埋道路、民房和耕地,嚴重影響當地群眾生産生活。

  防沙治沙工作刻不容緩。每年的4月植樹季,數千名幹部群眾就會在這裡揮鍬掄鎬、提桶澆水、扶苗培土,同時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京冀水源林、張承壩上造林等重點工程,綜合採取工程、生物、農耕措施……

  現在,小壩子鄉森林覆蓋率由工程實施前的16.6%提高到40.6%,植被蓋度由35%提高到90%以上,全年7級及以上大風天氣降到10天以下,沙塵暴災害強度、次數明顯減弱減少,流動沙地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築牢夯實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根基—— 河北:讓“沙地變林海、荒原成綠洲”

承德豐寧縣風沙治理讓天藍草長羊肥。 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河北防沙治沙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有序、依法開展防沙治沙各項工作。編制印發了《河北省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河北省國土綠化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河北省國土綠化規劃(2018-2035年)》《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的意見》等系列法規性政策文件,頒布實施了《河北省濕地保護條例》《河北省綠化條例》《關於加強張家口承德地區草原生態建設和保護的決定》《關於加強太行山燕山綠化建設的決定》等地方性法規,修改完善了《河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辦法》《河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河北省林木採伐管理辦法》等法律規章制度,保證了全省各地防沙治沙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截至2021年底,河北森林面積已增加到9901萬畝,森林覆蓋率35.3%,草原面積達到2921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3.5%,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築牢,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承載力全面提升。

  綜合治理,讓綠色成為底蘊根基

  登上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月亮山望海樓,舉目眺望,遠處綠色盡收眼底。

  從“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原沙地,到建成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創造了“沙地變林海、荒原成綠洲”的綠色奇跡,幾代塞罕壩建設者在這裡不斷履行著“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蓄水源”的神聖使命。

  現在的塞罕壩,森林面積達115萬畝,林木蓄積量103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2%。林木蓄積量每公頃達135.2立方米,是全國人工林平均水準的2.76倍,據中國林科院監測評估,森林資産總價值達231.2億元,每年釋放氧氣59.84萬噸,固定二氧化碳86.03萬噸,涵養水源2.84億立方米。塞罕壩機械林場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被黨中央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和荒漠化防治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

築牢夯實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根基—— 河北:讓“沙地變林海、荒原成綠洲”

張家口塞北林場沽源分場工程區經過防沙治沙由黃轉綠。 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根據沙化類型、沙化程度和植被狀況,河北採取‘治理、開發相結合,長、短期效益相結合,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三結合的形式,將沙地劃分為壩上高原半乾旱沙地、冀北山地沙地、冀西北黃土丘陵沙地、冀西太行山沙地、冀東沿海沙地和平原沙地等六大沙區,便於科學開展,精準防治,保證綠色根基。”河北省自然保護地項目與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馮長紅介紹説,針對不同沙區特點,河北省相繼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工程、草原生態保護、退耕還林、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帶動了全省防沙治沙的全面展開,加快了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改善了沙區生態環境。

  據了解,2012年-2021年,河北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1435萬畝,三北防護林工程完成治理529萬畝,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工程完成43萬畝,黃河故道沙地綜合治理項目治理工程完成11萬畝,全國防沙治沙示範區項目治理工程完成5萬畝,其他工程完成68萬畝。加大各類保護地建設,全省建設森林公園105處、780萬畝,自然保護區41處、1027萬畝,風景名勝區51個849萬畝,濕地公園58處、131萬畝,國家級沙漠公園3處、11萬畝,地質公園19處240萬畝。

  促綠增收,實現“三方”共贏

  冀東沙化比較嚴重的地區,唐山市遷西縣當屬其一。

  於是,遷西縣開始大力在山上做“文章”。在坡度25度以下的荒坡,沿等高線開挖1米深、2米寬的環山水準梯田,在“七山二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地貌上圍山造林,隨山就勢,環山而建,每條長達幾百米,且整個山體整體開發,因此這項工程被稱為“圍山轉”。

  通過“圍山轉”模式,遷西縣已經打造出“山頂松槐戴帽,山間板栗纏腰,山下瓜果梨桃”的生態農業模式。“遷西縣發展板栗經濟林75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3.5%,栗農年人均收入13000多元,年旅遊綜合收入增加到近30億元,林業産業化率達65%以上,靠板栗收入達到小康生活水準的村鎮超過55%,將小板栗做成了促綠富民的大産業。”唐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辦公室主任馬樹華説。

築牢夯實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根基—— 河北:讓“沙地變林海、荒原成綠洲”

遷西縣以“圍山轉”為防沙治沙主要模式大力發展經濟林。 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鳳庭表示,河北把防沙治沙與促綠富民增收緊密結合起來,在綜合治理沙化、荒漠化土地同時,充分發揮林草行業優勢,科學合理規劃林業産業佈局,綜合高效利用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林果、生態旅遊、錯季蔬菜、食用菌、高效畜牧業等地域特色産業,初步構建了以核桃、板栗、棗、仁用杏等傳統規模優勢産業為主,花椒、榛子、沙棘等新興特色高效産業為補充的經濟林産業發展格局,國土綠化的水準進一步提升,農民增收致富門路進一步拓寬,脫貧成果進一步鞏固,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方共贏。

  2021年底,河北省林業草原總産值達到1405億元,果樹面積達2363萬畝,居全國前列,總産量1038萬噸,居全國第二位。

  “目前,河北省初步形成了太行山核桃、燕山板栗、太行山和黑龍港流域棗、張承地區仁用杏、承德山楂等經濟林優勢産業集群,環京津核心産區盆栽植物和宿根花卉産業集群,環省會核心産區觀賞苗木和盆花産業集群,廊坊文安、石家莊正定、唐山、邢臺等人造板産業集群,安國中藥材、巨鹿金銀花、太行山區酸棗等中藥材産業集群,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劉鳳庭表示,河北省有2000多萬農民從事林草産業生産經營,經濟林重點縣農民收入的30%以上來自林草産業,集中産區人均林草産業收入10000多元。

築牢夯實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根基—— 河北:讓“沙地變林海、荒原成綠洲”

河北圍場禦道口防沙治沙種植的檸條讓綠進沙退。 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編輯:王闊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