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 | 張家口:綠色發展的冬奧之城
張家口市區鳥瞰圖。河北日報通訊員許冬全攝
京張攜手成功舉辦2022冬奧會、冬殘奧會,“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令世人讚嘆;首都“兩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大好河山張家口更加美麗宜人、生態宜居;可再生能源開發應用規模持續擴大,不斷夯實綠色低碳能源供應基礎;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空心村”變身新家園,鄉村振興闊步前行;文化發展亮點紛呈,知名度遠播海內外……這十年,是張家口發展歷史上的“高光時刻”,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
黨的十八大以來,張家口市廣大幹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基礎設施大幅提升,産業轉型全面升級,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民生福祉持續改善,步入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品質發展快車道。
冬奧新名片
建成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四分之一崇禮人吃上“冰雪飯”
穿戴護具,登上自行車,沿著複雜多變的山路飛馳而下。7月8日,崇禮區雲頂滑雪場內,盧永帥練習著“速降”車技。
盧永帥是雲頂滑雪場的一名滑雪教練,雪季格外忙碌,夏季也閒不下來。“冬奧帶火了崇禮的滑雪,也讓夏季戶外運動‘出圈’,我得空就練習車技,努力為遊客提供更專業的技術指導。”盧永帥一臉興奮地説。
“京張攜手申辦冬奧會那會兒,我感覺冰雪運動的‘春天’來了,決心成為一名滑雪教練。”盧永帥陸續通過了國內以及新西蘭、加拿大等國家的滑雪教練資格認證,從滑雪愛好者到資深滑雪教練,月收入由2012年剛到雪場時的三四千元增長到如今的近萬元。
借勢冬奧機遇,崇禮區滑雪場由4家增至7家,按照國際標準建成高、中、初級雪道169條,總長162公里,15條雪道經過國際雪聯認證,頂級賽事紛紛落地,年接待遊客由2012年的125萬人次提升至2021年的277萬人次。崇禮冰雪旅遊度假區獲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成為河北省內首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特別是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冬奧村、太子城冰雪小鎮等冬奧遺産,高鐵、高速等基礎設施,為崇禮發展奧運經濟提供了強力支撐。
冰雪運動和冰雪産業的快速發展給當地居民帶來更多工作機會。據統計,目前崇禮區13.1萬人中,有3萬多人從事冰雪相關産業工作,每4人就有1人吃上“冰雪飯”。
生態新名片
藍天常駐、碧水潤城,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全省第一
7月9日晌午,沽源縣長梁鄉大石砬村村民楊永才正頂著太陽在自家民宿院子裏組裝一個剛剛到貨的鞦韆架。“民宿陸續投入60多萬元,以前哪敢做這樣的事兒!”楊永才投資民宿的勇氣,來源於村裏生態的變化。
走到楊永才家民宿二樓陽臺,舉目遠眺,青山相伴、草木繁盛,宛若置身綠色的海洋。近年來,大石砬村不斷增綠補綠,森林面積達2.1萬畝。草原天路沽源段東線穿村而過,讓這裡的美景吸引遊客駐足停留,由此帶動特色民宿的興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張家口強力推進首都“兩區”建設,統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不斷築牢首都綠色屏障。2012年,張家口全市森林面積1855萬畝,隨後以每年百萬畝的規模推進造林綠化。
2021年,張家口首都“兩區”建設列入國家、河北省“十四五”規劃,獲得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支持。截至2021年底,全市森林面積達到275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0%;空氣品質優良天數322天,全省第一;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出境斷面水優良水體比率穩定在100%,藍天白雲常駐、碧水清流潤城。
産業新名片
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範區,摘取國內外13項“第一”
在主城區,一輛輛藍色公交車穿梭在街道上,這些車不採用燃油發動機,而是搭載了氫燃料電池。
“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噪音小,車輛排放只有‘一串水珠’。”1路公交車司機雷勇介紹,2012年,天然氣公交車投入使用,張家口實現清潔能源車輛“零”突破;2018年,首批氫燃料電池公交車亮相城區街頭。
目前,張家口已初步建成包括制氫、儲運、加氫站及燃料電池、氫能整車製造業在內的氫能全産業鏈,成為國內氫能生態建設最完善的城市之一。
氫能的開發應用是張家口新能源産業發展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張家口強力推進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開展了大量探索性、引領性、示範性工作,取得國內外13項“第一”,建設成果被列入國務院新聞辦《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
截至2021年底,張家口已完成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2347萬千瓦(並網數2332萬千瓦),非水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居全國地級城市之首;可再生能源終端消費佔比達到32.5%以上,躋身國際一流行列。以可再生能源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9.2%,成為張家口市經濟增長新支柱。
“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這是北京冬奧會期間被交口稱讚的浪漫故事。冬奧會之後,張家口的風、壩上的光,繼續點亮北京、照亮雄安。
鄉村新名片
93.9萬貧困人口脫貧,120個村蝶變美麗鄉村精品村
7月10日一大早,張北縣德勝村村民徐海成扒拉了幾口飯,便扎進自家的微型薯大棚忙碌起來。大棚內,微型薯苗支棱著腰桿,鉚足勁兒生長。
“前些年,媳婦兒生病,兩個孩子上大學,家里拉了‘窟窿’,成了貧困戶……”一邊忙碌著,徐海成打開話匣子。2017年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踏著皚皚白雪來到德勝村。就在徐海成的家裏,總書記和基層幹部群眾圍坐一起算脫貧賬、籌謀致富路。“總書記對馬鈴薯原種和成品的價格十分關心,並鼓勵我們要做大做強馬鈴薯産業。2018年,我承包微型薯和原種大棚30多個,純利潤達到10萬元,摘掉了‘窮帽子’。”
新民居拔地而起,柏油路整齊寬闊,一排排馬鈴薯大棚和光伏板成為一道風景。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道路,讓“精準”二字落地生根,德勝村將扶貧開發、現代農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統籌推進,昔日的貧困村已順利實現小康,並且成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黨的十八大以來,張家口市精準施策,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截至2020年底,張家口市12個貧困縣區全部脫貧摘帽,197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93.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同時,結合資源優勢和群眾意願,以易地新建、聯村並建、整治提升3種模式精準治理“空心村”1100個,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截至2021年底,全市120個村被評為河北省美麗鄉村精品村,鄉村成為充滿魅力和希望的熱土。
文化新名片
遺址群接續保護開發,“歷史文化名城”成金字招牌
“哪塊是石頭,哪塊是石器,可能普通人看起來都一樣,但我們一眼就能分辨。”7月10日,在陽原縣泥河灣遺址群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新廟莊遺址,當地農民考古技工白惠元正專心致志地清掃土層。
“2019年在馬圈溝遺址魚咀溝1號地點發現了草原猛犸象腳印20多個,根據推測,那些猛犸象腳印的年代距今160萬年左右。我全程參與了這次重要發掘,感覺十分榮幸。”出生於1987年的白惠元,在過去的十年裏,參與了諸多重大考古發掘,成長為一名考古“土專家”。
泥河灣遺址群,擁有國際地質考古界公認的第四紀標準地層、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和人類舊石器遺跡,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是張家口響亮的文化名片。泥河灣遺址群列入國家“十三五”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和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泥河灣早期人類起源研究”課題列入《國家“十三五”文化遺産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創新規劃》。2021年,泥河灣遺址群列入《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項目庫併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2022年2月3日,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火炬傳遞在泥河灣開啟,人類文明起源之火與現代奧林匹克之火在此交匯碰撞。
太子城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21年11月公佈的我國《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中,元中都遺址被列入“展示提升工程”;大境門段、崇禮段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張家口不斷挖掘地方文化,盤活文化資源,開發特色主題旅遊線路,延續厚重文脈,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産活起來,“歷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叫響全國、走向世界。(河北日報 記者郭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