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秦皇島:守護長城文化 擦亮旅遊金招牌
來源:河北日報  |  2022-08-09 14:20:40

  原標題:秦皇島大力推動長城文化遺産科學保護、活態傳承展示和文旅融合發展 守護長城文化,擦亮旅遊金招牌

秦皇島:守護長城文化,擦亮旅遊金招牌

  秦皇島市高度重視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斷加大長城保護力度,這是角山長城。河北日報通訊員 焦同生攝

秦皇島:守護長城文化,擦亮旅遊金招牌

  山海關區深挖長城資源,加速實現古城繁榮發展,這是山海關古城夜景。河北日報通訊員 王金磊攝

  8月1日,隨著建築頂部最後一部分混凝土澆築完成,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暫定名)項目主體結構封頂。

  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項目是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標誌性工程,定位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長城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將成為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凝聚中國力量,增強民族自豪感、文化認同感,傳承弘揚中華文明的重要陣地。

  秦皇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出到2022年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秦皇島段)具有重大影響和示範意義的保護項目將基本建成,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的成果經驗;到2023年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功能進一步完善,長城文化遺産的科學保護、活態傳承展示和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全面建成。

  建管並重,守護長城文化遺産

  山海關北依燕山,南臨渤海,地形狹長,“山”與“海”相隔僅8公里。

  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秦皇島市被國家和河北省列為重點段,先行示範。“作為河北省乃至全國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重大標誌性項目,中國長城博物館項目建設一直是山海關區工作的重中之重。項目建成後,將推動中國長城文化的弘揚與保護,成為長城精神、長城文化、長城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産等特色資源的集中展示平臺,以及長城學研究基地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標誌性工程。”該項目建設專班負責人、山海關區旅遊和文化廣電局局長馮振説,目前,博物館展陳大綱與展陳設計方案已通過專家論證,力爭2022年底開館運營。

  秦皇島長城資源稟賦天成,市內明長城全長223.1公里,東西橫跨山海關區、海港區、撫寧區、盧龍、青龍5個縣區,18個鄉鎮、85個村,長城沿線擁有26處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28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産。境內長城有入海長城、山地長城、平原長城、河道長城等多形態長城資源,轄段長城遺存豐富、體例齊全,代表了古代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的最高成就,是明長城最為精華的地段。

  “這是明代的火銃,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這個毛筆盒是當時戍邊官兵用的,在當時這是普通老百姓不常見的‘稀罕物’。”7月6日,在板廠峪長城文化展館內,68歲的許國華通過這些“老物件兒”講述著古老的長城故事。

  許國華説,每一件寶貝都有它的故事,都有先輩生活的印記。“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我們有責任保護好。”許國華2002年當起了長城保護員,全身心投入到保護古長城的工作中。20年一路走來,他發現自己對長城文化的熱愛更深了。

  秦皇島在長城保護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建立“長城保護員機制”,在河北省率先立法頒布實施《秦皇島市長城保護條例》,出臺《秦皇島市長城保護管理辦法》,設立“長城保護日”,開展“走近秦皇島長城”系列活動,深入貫徹落實《文物保護法》《長城保護條例》等法律規定,加強長城本體保護,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遺産守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依託優勢,擦亮旅遊金招牌

  連日來,山海關區天下第一關景區鼓聲陣陣,五顏六色的燈光照亮了整個古城,《觀·山海》長城情境光影秀吸引了大批遊客。“將現代科技和古城文化結合在一起,我們不僅感受到遊玩的樂趣,還感受到了古城的文化。”遊客吳楠説。

  “‘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以前只是從書上讀過這兩句詩句,今天身在其中,才感受它的壯闊和力量,真的不虛此行。”遊客陳宇明説。

  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全面展開,一系列重點項目在此實施,因長城聞名遐邇的山海關,再次成為矚目的焦點。以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為牽引,山海關區謀劃實施了長城文化産業園建設,深度推進文旅融合,帶動長城周邊産業發展,持續釋放興文化、優環境、促發展的多重引領效應。

  目前,圍繞放大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的外溢輻射效應,山海關區正加快推進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及長城山海關風景道建設,實施角山路沿線環境秩序整治提升,做好長城文化産業園規劃建設,穩步推進古城遺址保護提升和核心展示園綜合提升等項目。

  讓群眾真正感受到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帶來的好處和變化,擦亮秦皇島文化旅遊的金招牌。2022年旅遊高峰期,山海關區通過打造夜間特色業態及消費場景,將互動娛樂、傳統文化、網紅美食有機結合,為遊客營造沉浸式遊覽體驗,延長停留時間,促進消費升級。7月以來,各景區累計接待遊客58萬多人次,實現門票收入2000多萬元。

  接續傳承,讓長城文化生生不息

  67歲的長城保護員張鶴珊每天至少用5個小時在長城上割雜草、撿垃圾、查看每一處城墻……他懷揣著對長城的熱愛,堅守了44年,成為長城保護一線的主力。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志願者加入到長城保護、文物整理和講解等工作中。“有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長城故事,宣傳長城文化,加入長城的保護中來,才能將長城精神傳承下去。”張鶴珊説。

  新中國成立後,山海關長城保護受到重視。1952年10月,國家撥款首次大修,至今維修保養已有70余次,累計投入8億多元。按照“保護第一,搶救為主,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山海關區在真實完整保護長城及附屬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産和生態環境基礎上,除險加固、合理利用,進行活化傳承。

  如今,在各方支持下,山海關關城週邊的寧海城至鐵門關段城墻、鐵門關豁口券洞、角山長城,以及老龍頭入海石城、靖虜臺、南海口關等段都相繼修復。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認為,長城最突出、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它所承載的偉大精神,這些精神歷經歲月錘鍊,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山海關區孟姜鎮北營子村地處角山和山海關古城之間,明長城遺址穿村而過,這裡常年缺水,地瘠人窮。村黨支部書記李成鎖説,為抓住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遇,山海關區幫助北營子提升改造了村史館,啟動長城公社展館建設,村民建水庫、種櫻桃、發展大棚蔬菜,還建起了民宿,人均年收入已過萬元。“這裡變了樣,日子也越來越好。”北營子村村民栗玉芳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河北日報 記者 師源 孫也達 通訊員 孫雪梅)

編輯:李雨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