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在尚海紀念林,總書記與三代職工代表親切交流時強調:“塞罕壩林場建設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鬥史。你們用實際行動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這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示範意義。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
塞罕壩機械林場尚海紀念林海拔1580米,是塞罕壩百萬畝林海起源地和塞罕壩精神發源地。1964年,面對當時颳起的“下馬風”,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等同志實施了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歷程中最關鍵、最重要的馬蹄坑機械造林大會戰,並取得全面勝利。1991年,為紀念王尚海同志等老一代創業元勳的功績,決定將這片森林命名為“尚海紀念林”。
鬱鬱蔥蔥 尚海紀念林
八月的塞罕壩,林海蒼翠連綿,溫度舒爽宜人。許多遊客慕名而來,欣賞這片“水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致敬偉大的“綠色明珠”。
樹,現在在塞罕壩是最平常的東西,曾經卻是最稀罕的東西。20世紀50年代,塞罕壩草木不見,黃沙瀰漫,風起沙飛,肆虐地撲向北京城。
塞罕壩建場前的荒原
1962年,王尚海成了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他與原有三個林場的242名幹部職工組成了369人的創業隊伍,拉開了塞罕壩林場建設的大幕。
1964年馬蹄坑大會戰。
60年前的塞罕壩,除了寒冷,就是風沙,生活環境異常艱苦。一開始,林場的造林成活率不足8%。王尚海並不服輸,1964年春,他帶領全場職工在這裡打響了“馬蹄坑大會戰”。連續多天,吃住在山上,共栽植落葉松516畝,當年成活率達96%。
早期的造林工具。
從這裡開始,一棵樹到一片林海,從此塞罕壩的造林事業開足馬力,最多時1年造林8萬畝。如今,“綠之源”已被層層蒼翠包圍,就如同強健的軀體包裹著、呵護著跳動的心臟一樣。撫今追昔,震撼之餘不禁讓人敬畏,心生感嘆。
尚海紀念林。
1989年底的一天,彌留之際的王尚海躺在病床上,口中依然不斷重復著三個字“塞——罕——壩”。遵從老人的遺願,他的骨灰被撒在了塞罕壩機械林場的馬蹄坑,這片他流汗奮鬥的地方。而伴他長眠的那片松林,也被命名為“尚海紀念林”。
寒來暑往,靠著三代人的努力,塞罕壩的造林面積超過110萬畝,植樹近5億棵。如果把這裡的樹按一米的株距排開,可以繞地球赤道12圈。
尚海紀念林不僅是塞罕壩這片百萬人工林海的起源地,更是成了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
如今,這裡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成為守衛京津冀的重要生態屏障。跨越60年,塞罕壩的務林人奮鬥不息,成就了綠色夢想,創造了人間奇跡。
記者:李柏興 張蕾 李德財 李帥 李宏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