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市康保縣:壩上“鷗”歌
來源:長城網  |  2022-09-13 13:55:46

  原標題:歸來·久別重逢的生態之美⑤|壩上“鷗”歌

  “這裡是‘中國遺鷗之鄉’,也是我的家鄉。”8月,盛夏炎炎,跟隨著遺鷗遷徙棲息的腳步,作家劉澍回到了河北省張家口市康保縣。

  劉澍關注生態30多年,寫作有關的詩歌、散文百餘篇,雖然長期居住在外,但家鄉的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始終是他內心的牽掛。“環境好不好,遺鷗比我們體會更深。”在劉澍眼中,遺鷗選擇回康保生兒育女,是家鄉整體生態環境變好的有力證明。

歸來·久別重逢的生態之美⑤|壩上“鷗”歌

  每年四五月間,都會有近萬隻遺鷗從渤海灣飛回河北壩上地區的康保縣,在各個湖泊的淺灘棲息、繁殖。邊振文 攝

  遺鷗,意為“遺落之鷗”,是人類發現最晚的鷗鳥,只在乾旱半乾旱高原荒漠的湖心島繁殖,被稱為高原上“最脆弱的鳥類”,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全世界遺鷗數量不足2萬隻,每年在康保棲息繁衍的就達8800余只,這裡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遺鷗棲息地與繁殖地。

  遺鷗的“康保故事”要從8年前講起。2014年4月,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北京濕地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洪劍明一行來到康保縣康巴諾爾湖考察,湖心島上空千鳥翔集的壯觀景象吸引了他們的目光。經過仔細辨認、檢索和向著名鳥類專家求證,這上千隻鷗鳥竟是遺鷗。

歸來·久別重逢的生態之美⑤|壩上“鷗”歌

  8月20日,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北京濕地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洪劍明再次來到康巴諾爾國家濕地公園,觀測遺鷗情況。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信賀寧 攝

  這次意外邂逅,讓洪劍明與康保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和團隊深入研究發現,其實早在上世紀30年代,在康保就採集到過遺鷗標本,只是當時被誤認為棕頭鷗,這回遺鷗在康保是再次被發現。

  “康保擁有面積大小、植被覆蓋等適合遺鷗棲息繁衍的湖心島環境,同時還有140萬畝草場能為遺鷗提供廣闊的覓食地。”洪劍明認為,濕地環境和食物鏈的修復,對遺鷗回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歸來·久別重逢的生態之美⑤|壩上“鷗”歌

  航拍風光旖旎的康巴諾爾國家濕地公園。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鄧光韜 攝

  走進康巴諾爾國家濕地公園,一湖清水,碧波盪漾,成群的遺鷗悠閒踱步、自由翱翔。“你們肯定想不到,這個如詩如畫的地方,在2014年以前還是一處誰都不願靠近的臟亂之地。”劉澍邊拍照邊説。

  “康保共有大小水淖81個,水面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0.8%。康巴諾爾是遺鷗重要繁衍棲息地得到專家團隊論證後,從2014年起,康保縣開始全方位恢復濕地生態。”康保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孫偉介紹,該縣通過拆遷康巴諾爾北岸棚戶區、工廠、貨運場和蔬菜恒溫庫等,從源頭切斷了生産生活污染,並利用騰退土地空間,建成森林公園300畝,綠化環湖步道22萬平方米,不僅使濕地整體生態功能得到恢復,還保障了遺鷗棲息繁殖所必需的環境。

歸來·久別重逢的生態之美⑤|壩上“鷗”歌

  盛夏時節,康巴諾爾湖水域廣闊,清澈見底。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鄧光韜 攝

  “現在我們每天坐在辦公室裏,各種鳥兒在縣城上空飛來飛去,有種‘城在林中’的感覺。”孫偉介紹説,在康保,與遺鷗相伴的鳥類已有22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9種,每年遷徙和在此繁殖的鳥類約10萬餘只。

歸來·久別重逢的生態之美⑤|壩上“鷗”歌

  因具有獨特的自然條件,康保縣的遺鷗逐年增加,成為全球最大繁殖地,康保縣也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遺鷗之鄉”。邊振文 攝

  生態改善,絕非一日之功。近年來,康保緊緊圍繞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定位,持續加大生態建設力度,建成了“沿蒙一條帶,中部一片網”生態防護體系,林草植被明顯恢復,風沙天氣顯著減少,全縣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此外,通過推進濕地修復、加強動態監測等方式,為鳥類棲息繁衍創造了良好環境,還于2018年成立了遺鷗保護協會,致力於開展包括遺鷗在內的野生動物救助救治行動。

歸來·久別重逢的生態之美⑤|壩上“鷗”歌

  近些年來,康保縣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在康巴諾爾湖東、西、南面種植了成片的景觀林,為遺鷗覓食提供了多種可能。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信賀寧 攝

  “通過和當地政府密切合作開展生態修復,目前在康保、沽源、張北等壩上地區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洪劍明表示,下一步他們研究的目標是恢復更多自然水體,讓濕地成為壩上綠色發展的“聚寶盆”。

  “我們和遺鷗都是‘康保的孩子’,我願做大自然的歌者,繼續呼籲大家呵護好我們共同的家園。”花香鳥語間,劉澍不禁暢快呼吸,細細感受著家鄉美景。

歸來·久別重逢的生態之美⑤|壩上“鷗”歌

編輯:李雨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