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麥蛋白質豐富,莜麥製品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和較多的粗纖維……我們經營20多個品種的當地特色雜糧,因為品質優,受到市場歡迎。”11月10日,張家口市康保縣農産品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永兵告訴筆者,該縣目前播種雜糧作物56萬畝,配套建成了集交易、加工、精選、倉儲為一體的雜糧雜豆市場,原糧加工轉化率達到60%以上,年交易量30萬噸、交易額9億元。
近年來,張家口市立足首都“兩區”建設,依託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按照“穩糧、興草、精菜、壯特、優牧、強果”的農業結構調整思路,大力發展雜糧、馬鈴薯、中藥材、乳業等10個特色優勢産業集群,持續推動全市綠色農牧業産業化發展。目前該市有國家、省級特色農産品優勢區21家,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1家、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7家、省級精品農業園區8家,努力叫響“大好河山·張家口”區域公用品牌。
據了解,今年該市實施重點農業項目207個,已完成投資58.67億元;農業招商項目簽約51個,簽約引資額211.49億元。積極開展了産業就業科技高效覆蓋行動,選派科技人員深入農牧業生産一線,強化技術保障和服務指導,引進示範新技術新成果90項。搶抓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機遇,實施休閒農業融合工程,開發農牧産業的科普、教育、體驗、休閒觀光功能,教育研學、民俗體驗、生態休閒、鄉村旅居等“農+文+旅”新業態新産品不斷豐富。
如今,張垣大地正掀起農牧業産業升級發展的一場“綠色革命”。該市于近期正式出臺了《張家口市綠色農牧産業崛起行動方案(2022—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全市綠色農牧業總體佈局劃分為壩上生態農業踐行區、北方農牧交錯樣板區、環首都智慧農業先行區、城郊都市農業突破區和壩下休閒農業示範區,大力實施農業基礎夯實、現代種業振興、産業項目突破、綠色生産引領、農業科技創新、優質品牌培樹、智慧農業示範、加工物流提升、休閒農業融合、龍頭企業培引“十大工程”。力爭到2025年,全市綠色農牧産業發展實現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與獨特資源稟賦相匹配、與市場需求趨勢相一致,構建起區域化佈局、標準化生産、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發展格局。
其中,壩上生態農業踐行區以水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發展旱作農業、現代種業、設施精品農業為方向;北方農牧交錯樣板區堅持草畜結合、以草促牧,在壩上重點發展奶牛、肉牛、肉羊、肉雞;環首都智慧農業先行區以環京三縣為重點,積極承接京津等地科技成果轉移,大力發展智慧科技農業;城郊都市農業突破區大力發展果蔬採摘、休閒觀光等融生産性、生活性、生態性于一體的複合産業;壩下休閒農業示範區緊密結合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深度推進綠色農牧與旅遊休閒融合發展。
張家口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下一步,他們將強力推進馬鈴薯、燕麥、“張雜谷”、鮮食玉米等特色優勢作物優質品種“育、繁、推”一體化建設,力求取得更多新突破。全面啟動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種業創新攻關、種業企業扶優、種業基地提升、種業市場凈化“五大行動”。到2025年,全市建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優勢種子生産基地18萬畝,良種覆蓋率達到95%,商品化供種率達到85%;促進産業格局由分散向集中、發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産業鏈條由單一向複合轉變。
力爭到2025年,全市年産值超10億元的農産品加工集群達到10個,爭創國家級農業園區2個以上,國家級地標認證達到45個,農産品高端精品達到50個。圍繞馬鈴薯、乳製品、葡萄、燕麥等産業延鏈補鏈強鏈,全産業鏈價值超10億元的縣區達到5個以上,打造1個全産業鏈價值超百億元的市域綠色農牧産業集群。建成張家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和赤城縣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河北張家口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宣化區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通過國家驗收,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記者 郭曉通 通訊員 趙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