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河北消息(記者 王珊珊):1月31日,走進保定市徐水區北青公村的溫室蔬菜大棚,清新的蔥香伴著泥土氣息撲面而來,一尺多高滿眼翠綠的小蔥讓人眼前一亮。村民張鎖利一家正忙著收割小蔥,割蔥、抖土、理順、扎捆,説説笑笑間,一把把小蔥就被齊刷刷地碼放了一堆又一堆。
菜農邊收割小蔥邊理順扎捆 攝影 李月英
菜農將一捆捆小蔥整齊碼放裝筐 攝影 李月英
“今年冬天晴好天氣多,小蔥比往年下來得早,正趕上4元一斤的好行情。”張鎖利的妻子周新芳邊忙著手裏的活兒,邊介紹著自家大棚的情況。周新芳説,夫妻二人種著冷暖共9個棚8畝小蔥,正月初七開鐮收割,陸續能收到四月份,預計産量達到5萬斤。
萵苣菜大棚內滿眼碧綠一片生機 攝影 李月英
“我們村的小蔥可不愁賣,從大年初三開始陸續收割,或被提前預定,或被菜商當天搶購,俏銷京津冀市場,供不應求。”北青公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張順成介紹,該村有著40多年小蔥種植傳統,目前種植規模達500余畝,經當地政府大力扶持和多年摸索、創新,形成了小蔥與番茄、苦瓜、絲瓜輪作模式,實現全年不歇地,每畝年産值可達4萬元。目前除了小蔥,部分萵苣、茼蒿也進入了收穫期。“這不起眼的‘小菜兒’成了村裏的綠色名片、金字招牌,撐起了村民增收致富的一片天。就在昨天,我們村張慶利家的萵苣菜以批發價5.5元一斤的價格賣了1萬多元,‘日進萬金’,這在以前可是天文數字。”
北青公村建成以小蔥為主的600余畝果蔬種植基地 攝影 白天龍
近年來,徐水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以各地傳統種植為基礎,將番茄、草莓、小蔥、柿子、蟠桃、甜糯玉米等特色農業種植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擴規模、提品質,逐步走上專業化、科技化、品牌化、産業化發展道路,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産業格局,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