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邯山區:農家院裏致富忙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3-02-21 11:37:34

  國際在線河北消息(記者 王珊珊):2月20日一大早,像往常一樣,邯鄲市邯山區河沙鎮小堤村一個普通農家院裏就已開始“熱氣騰騰”。和面、揉面、蒸發糕;到自家“梁嫂農場”挖菜擇菜、準備農家大鍋菜;將顧客訂購的發糕、農家蔬菜、粉條、黑小麥粉等準備好並裝車……王瑞周、梁彩民伕婦倆動作嫺熟,雖忙得頭上滲出汗珠,心裏頭卻樂開了花,臉上也洋溢出滿意的笑容。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圖片1

梁彩民正在整理蒸好的發糕 攝影 李燊

  前些年,夫妻倆生活捉襟見肘,丈夫王瑞周忙著向區、鎮反映問題,妻子梁彩民則忙著四處找人訴苦發牢騷。“梁嫂”變成了“祥林嫂”,夫妻二人在蹉跎歲月中怨天尤人,愁容滿面。

  邯山區政府在了解問題後,積極聯繫區、鎮、村三級幹部主動包聯幫夫妻二人解決生活困難。在數日的長談商榷後,幫二人開出了致富“良方”:借助小堤村美麗鄉村建設和發展鄉村旅遊的大好時機,開辦農家院,利用傳統手藝蒸棗饅頭、蒸發糕、種農家菜、做農家飯,讓城裏人來體驗農家生活。

  為幫助夫妻二人更好地了解這一傳統手藝,河沙鎮政府安排二人外出參加“中國好農戶”培訓。培訓中所強調的綠色發展理念深深觸動了二人。培訓回來後,二人打算從地地道道的農家特色做起,專門買了一台石磨,用來加工原汁原味的石磨麵粉。二人用自製的酵母替代傳統發酵粉,蒸出的發糕更有勁道。有時候,發糕因暢銷而斷貨,有人勸二人用發酵粉再蒸些,摻在一起,但二人堅決不肯:“這錢我們寧可不掙,也不能不誠信。”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圖片2

市民到小堤村農家院裏購買發糕 攝影 李燊

  “我們都是精挑上等的紅棗做輔料,發糕和饅頭不用機器壓,都是一個一個用手揉出來的。”梁彩民説,為了創業,夫妻二人每天淩晨5點多就起床,磨面、和面、揉團、洗炊具、上鍋蒸……雙手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天一冷就凍裂了口子;中午飯有時推遲到下午4點才吃,有顧客來又把碗撂一邊;最開始的3個月倆人都瘦了10多斤。“辛苦點怕啥,咱不能光靠著政府的救濟。要過上好日子,還得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奮鬥!”梁彩民説。

  自家種植的小麥、石磨磨成的麵粉、傳統的農家手藝、500多年的古棗樹結出的大棗……邯山區有關部門給這種發糕取了個接地氣的名字——“梁嫂發糕”。通過各級平臺宣傳推介,香甜的口感、獨特的風味、傳統的手藝,讓“梁嫂發糕”很快在當地小有名氣。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圖片3

剛蒸好的發糕 攝影 韓艷萍

  緊接著,夫妻二人又在邯山區政府的扶持下乘勢而上,建起了“梁嫂農場”,辦起了農家院飯莊,主打菜品大鍋菜,且食源均為綠色蔬菜。許多顧客在大快朵頤後,又順便購買他們家的農家蔬菜、紅薯粉條、粉皮、皮渣、紅薯面、黑麥仁、黑小麥麵粉……二人經營的項目越來越多,農家院的粉絲和客源也在不斷增加。通過“網上+網下”的雙銷售模式,二人的年收入達到10萬元左右。

  現在,夫妻二人不但忙著致富,還忙著做公益。二人連續三年發起了“撿煙頭換發糕”環保公益活動——每撿拾19個煙頭兌換1個發糕。最多時一天兌出去80個發糕。每到重陽節等節日,二人就在家裏擺上幾桌,讓村裏70歲以上老人都來免費來用餐。夫妻二人説,“政府幫我們發家致富,我們也要力所能及地回報社會各界對我們的關愛和幫助,並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圖片4

夫妻二人在農家院裏種植的蛇瓜 攝影 陳徵

  夫妻二人向鄰居們傳授“農家味”技藝,慢慢的,小堤村其它村民也陸續開始蒸棗糕、做棗酒、建民宿、開農家飯店、做手工藝品。小堤大棗、手工米線、古棗酒、八大碗農家飯館、“棗福居”民宿、“古棗園”農家院等也經營得紅紅火火。

  對於未來,夫妻二人有自己的打算:“東邊新蓋的房子,建成民宿,安裝乒乓球臺,供遊客居住、休閒、健身;村中的房子建好小菜園、小果園,發展觀光休閒農業採摘,帶動全村種植無公害果蔬;有棗、有花、有果、有菜,讓農家的生活越來越幸福甜蜜……”

編輯:張瞬晗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