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黃驊市融媒體中心
國際在線河北消息(記者 王珊珊):近日,京津冀滬渝蘇鹽鹼地改良利用研討會在河北省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舉行。會議現場來自六個省的農科院共同成立了“京津冀滬渝蘇鹽鹼地改良與利用博士工作站”,旨在利用這一平臺,開展聯合科技創新,服務當地産業發展。
會議交流期間,與會代表前往當地鹽鹼地改良與利用實驗基地現場考察,實地了解苜蓿生産基地建設情況及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繁殖情況。
農業農村部耕地品質監測保護中心總農藝師馬常寶説:“下一步,針對於我們現有的技術模式,特別是對黃驊區域的這種濱海地區的鹽鹼地的改良,應該説我們有很多的這種技術模式、技術方式,對於大面積的推廣應用,應該説指導意義非常大的。”
近年來,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聯合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研發、推廣綠肥牧草改良鹽鹼地技術,實現了鹽鹼地耕地品質提升與新型綠色産業培育協同發展,成為了河北省“濱海鹽鹼地高效利用與生態改良樣板”。目前,該地共種植苜蓿等優質牧草22萬畝,年産牧草近30萬噸。
“苜蓿在旱地的産量基本能穩定在700-900公斤乾草的水準,畝均純收益能夠達到1000元以上。種五年左右的苜蓿,土壤裏的氮,包括鹼解氮和全氮能夠提高40%以上,有機質可以提高13%以上,創造了一個非常高的肥力條件。”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劉忠寬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