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驊市後仙莊村村民李清坡看著正在收割的旱鹼麥麥田,滿臉喜悅。
6月8日,黃驊市大科牛村黨支部書記于文舉(右三)和村民一起把旱鹼麥銷售直播搬到了麥收現場。
6月7日,黃驊市匯新農種植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為農機手張旺(右)送來午飯。
6月6日,黃驊市羊三村村民劉慶菊在收割機難以覆蓋的區域,用鐮刀進行手工收割,確保顆粒歸倉。
6月6日傍晚,農機手在黃驊市羊二村旱鹼麥麥田進行搶收作業。
6月7日,工作人員在黃驊市氣象局會商室查看衛星雲圖,分析麥收期間的天氣變化。
6月7日,中捷産業園區農科所種子檢驗室,農技人員測量今年麥粒的水分含量,清點麥穗粒數,為選育優種打好基礎。
6月9日,黃驊市後仙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志亮(右一)在即將開業的面花非遺工坊,講述當地種植旱鹼麥的歷史。
風吹麥田千層浪,又到一年豐收時。
6月6日,伴隨著小麥聯合收割機馬達的轟鳴聲,黃驊市60余萬畝旱鹼麥開啟了今年的收穫季。“今年麥子長得好,你看顆粒多飽滿。”後仙莊村村民李清坡高興地説,有個好收成比啥都重要,就盼著豐收的這一天呢!
地處渤海之濱的黃驊市,耕地以中度鹽鹼地為主。鹽鹼地上種糧難,曾是制約當地糧食生産的一大瓶頸。幾十年來,黃驊市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通過選育良種、改善土壤、優化技術等措施不斷推廣旱鹼麥種植。憑藉科研人員和當地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曾經顆粒無收的鹽鹼地,逐步變成豐産增收的“大糧倉”。目前,黃驊市已經形成訂單農業、收儲中轉、麵粉加工、食品生産等功能于一體的旱鹼麥全産業鏈,具有獨特口感的旱鹼麥成了麵粉廠、面花廠的“寵兒”。
“麥熟一晌,龍口奪糧。”為做到顆粒歸倉保豐收,黃驊市今年採取一系列措施為麥收“保駕護航”。黃驊市農業農村發展局第一時間開通24小時農機服務熱線,組織852台小麥聯合收割機、1875名農機手抓住晴好天氣搶收作業。氣象部門選派精幹力量,開展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和評估,提供“直通式”快捷氣象服務。中捷産業園區農科所抽調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巡迴技術指導。
鹽鹼地上麥香濃。連日來,記者跟隨黃驊麥收的腳步,用鏡頭記錄下這令人欣喜的好“豐”景。
河北日報記者賈恒 張昊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