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外國語學校黨總支書記裴紅霞做客石家莊新聞廣播《都市精英|師者芳華——名校長·名師專訪》系列節目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3-10-27 13:44:57

  國際在線河北消息(記者 王珊珊):2023年,石家莊市教育系統發佈了石家莊市首屆卓越校長(書記)的評選名單,石家莊外國語學校黨總支書記裴紅霞入選。10月25日,裴紅霞做客石家莊新聞廣播《都市精英|師者芳華——名校長·名師專訪》系列節目,向在場的記者詳細介紹了石外集團的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及辦學經驗。

石家莊外國語學校黨總支書記裴紅霞做客石家莊新聞廣播《都市精英|師者芳華——名校長·名師專訪》系列節目_fororder_640

石家莊外國語學校黨總支書記裴紅霞 供圖 石家莊外國語學校

  問題一、作為教育者,辦學其實就是要回答好教育的三個根本問題: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不可動搖,那麼,裴書記,您的育人理念是什麼?您希望石外出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

  石外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主要為三個層面:一是學校要以社會為本,體現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努力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人;二是校長要以教師為本,體現校長服務教師的功能,校長要尊重教師、尊重人才、尊重教師的勞動和創造,努力為教師提供優美舒適的工作環境、寬鬆和諧的人文環境,努力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搭建廣闊的平臺;三是教師要以學生為本,體現教師服務學生的功能,教師要尊重學生,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努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廣闊的空間。

  石外的育人理念可以分為“大的教育觀”“大的品質觀”“大的人才觀”。“大的教育觀”是指跳出學校看教育,站在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思考教育,樹立“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教育理念。“大的品質觀”是指跳出升學看品質,不能把“升學率”作為衡量學校的唯一標準。“大的人才觀”是指跳出分數看人才,徹底改變“學生為分數而學、教師為分數而教、重智育輕德育、體育藝術實踐課程被邊緣化”的現狀,牢固樹立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理念。

  石外教育是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石外培養目標有五個維度:一是從學生健康成長的維度,希望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二是從立足未來社會的維度,希望學生成為“愛國、交際、協作、文明、健康、創新”十二字優秀品質集于一身的人;三是從終身發展的維度,希望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獨立自主的人;四是從社會發展進步的維度,希望學生成為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勇於擔當的人;五是從全球化時代的維度,希望學生成為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又有國際視野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

  問題二、石外依靠怎樣的方法來促進學生健康、全面成長?

  石外堅持用課程保障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構建“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開發德育、體育、藝術、勞動和綜合實踐等專項校本課程52項。

  德育校本課程有11項:黨課“四史”教育課程(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課程、6項主題德育課(愛國、交際、協作、文明、健康、創新)、“我愛石家莊”社會實踐課程、模擬少年法庭課程、陽光小講臺志願支教課程。

  體育校本課程有12個項: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體操、健美操、武術、游泳、滑冰、滑雪、田徑。

  藝術課程有15項:二胡、小提琴、電子琴(鋼琴)、舞蹈、合唱、戲劇表演、音樂創客、音樂欣賞、國畫、版畫、剪紙、素描、設計與應用、書法、美術欣賞。

  勞動和綜合實踐課程有14項:傳統面點、家常菜肴、木工、花卉種植、蔬菜種植、現代農業技術、機器人、人工智能、智慧家居、航模科技、無人機、3D列印、鐳射雕刻、數控加工。這些校本課程在初中是必修,在高中是選修。通過這些課程保障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問題三、石外在校本課程的設置上,有什麼亮點?

  學校課程設置是實現育人目標、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的關鍵。石外校本課程最突出的特點:

  一是加大了中考、高考學科之外的課程開設力度。主要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普遍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體育、藝術、勞動和綜合實踐等課程被邊緣化的現象。針對這些現象必須要補齊學校教育中的這些短板。人們可能會擔心,開設這麼多中高考不考的課程會不會影響學生的中高考成績呢?但從石外20多年的實踐證明,學校開設大量五育並舉的校本課程作為必修課,結果是學生學習目的更明確,態度更端正,興趣更廣泛,自信心更強。因為這些課程也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緩解了心理壓力,減少了重復訓練,提高了學習效率,教育教學品質大面積提高。

  二是這些校本課程的實施採用“分專項、分階段、分層次”的三分教學模式。這些課程分專項開設,每個專項課程都是固定專業場館、固定專業老師,但學生是流動、輪換上課,學完一個專項換到下一個專項。比如體育課程,就初一的一個班級而言,每個月都有不同的體育專項,9月份上足球課,10月份就輪換到籃球課,11月份就輪換到滑冰課,這樣一學年下來,體育的10多個專項都能輪換學完。初二年級再提高一個層次輪換一遍。這些課程在初中是普及必修的,人人都要學、人人都要會,在高中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進行選修。另外對某個專項特別感興趣想要再提高學習的學生,還可以報名參加學校的城市少年宮,每個週末到學校跟著專項課老師免費提高學習,比如:藝術類的國畫、書法、剪紙、版畫等,有特長的學生還可以加入學校的社團,比如:交響樂團、民樂團、合唱團、舞蹈團等。

  三是這些校本課程的開發設計在初中和高中是相互銜接的。比如勞動的專項課之一烹飪,在初中主要是以面點為主,每週一節課,主要是學習蒸饅頭、烙餅。在高中就要在面點的基礎上增加了家常菜肴,也是每週一節課,分小班上課,第一個學期上面點課,學會蒸包子、烙餡餅等16種麵食,第二個學期學菜肴,能夠學會青椒炒肉絲、醋溜土豆絲、番茄炒雞蛋等16种家常菜。

  問題四、永遠不要低估學生的能力,一開始平平無奇的學生是不是有時也會給自己和老師很大的驚喜?

  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是教師佔據主導地位,教學方式是包辦式、灌輸式、填鴨式、滿堂灌,導致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被動聽講、死記硬背、反復訓練、題海戰術。這種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非常不利於創新人才培養,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唯書唯上、高分低能,這樣培養的人才模倣能力很強,但缺乏創造性。

  因此,培養創新型的人才,我們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提出“四自主·四環節”新的教學模式,基本理念就是“永遠不要低估學生的能力”,核心目的是先轉變教師的思想觀念,從而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從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讓教師要敢於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如何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呢,要把教育內容轉化為學習項目交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參與、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主動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從而形成批判性、創新性的思維品質。這種“四自主·四環節”教育模式不僅在課堂教學,還在德育教育、校園活動、家庭教育和社會實踐等多個領域全面推進。比如:主題德育課,圍繞我們的“愛國、交際、協作、文明、健康、創新”12字培養目標,每月一個主題,每個班級由學生自主選擇題目,比如9月和10月是愛國主題,設置的題目有講愛國故事、誦愛國詩歌、談中國科技創新、賞國之重器、論中國外交等,學生們民主討論確定一個選題後,利用每週一的主題班隊課,自主組織討論交流和展示,實現學生自主教育。

  問題五、 您覺得石外學生身上顯著的特點是什麼?學校如何培養的?

  他們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自信、陽光、大氣,綜合素質高,表現力強,溝通交際能力強,社會責任感強。比如:學校自2009年以來常年在七年級開展“我愛石家莊”社會實踐,學生們以班級為單位,圍繞石家莊的經濟發展、文化旅遊、環境資源、交通、體育、衛生、教育、養老、城市管理等多個領域,利用半年時間通過選題論證、實地調研、信息收集與分析、撰寫調研報告等環節開展社會實踐,從而培養了學生們住在石家莊、了解石家莊、熱愛石家莊、建設石家莊的家鄉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問題六、家校共育,是現在社會主流的教育觀,裴書記,您認可嗎?學校又是怎麼做的呢?

  重視家庭教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家庭、家教、家風對孩子一生的成長十分重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給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2022年1月1日,國家新頒布的《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教育部等十三部門就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提出意見。家校教育協同一致才能為孩子們營造良好的健康成長環境。

  學校建立了家長委員會,每個班級都有5-8名家長代表,密切家長和學校的聯繫,定期報告學校工作,讓家長及時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育人目標、教育教學工作,聽取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建議。另外還設立了家長學校,孩子一入學家長就入校,提倡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學校定期開展家庭教育指導講座,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了解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我們還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活動,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和教育活動。還讓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學校教育中。比如:學校充分挖掘家長教育資源,2019年建立了河北省首個中學校園內的人大代表聯絡站,在高中開設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德育校本必修課程,讓學生深入系統地學習理解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教育引導青少年從小樹立“四個自信”。同時讓人大代表走進校園走上講臺宣講代表履職經歷。聯絡站現有全國、省、市、區四級人大代表共49名,全部都是學校的教師和來自各行各業的學生家長。每一名人大代表聯繫一個班級,全程參與指導學生開展“我愛石家莊”社會實踐,最後還將學生社會實踐成果轉化為代表建議提交各級人代會上,近年來已經有160份學生實踐成果報告被轉化為人大代表建議。

  問題七: 小升初和初升高這個階段學生家長怎樣轉變角色,您有什麼建議?

  孩子升入初中、高中後,獨立意識、自主意識越來越強,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和鍛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多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地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勵孩子錶達自己的見解。二是多鍛鍊孩子,有意識地讓孩子獨立安排自己的學習、課餘時間,不過多干涉孩子,不包辦代替孩子做一些事情和決定,讓孩子多參與家庭活動。三要多引導孩子,科學合理設設定預期目標,不讓過高的期待帶給孩子過多的壓力和焦慮,以身作則,創建和諧的家庭氛圍,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培養好的習慣,注重發現和發展孩子的興趣和特長。

  問題八、石外為學生提供了哪些機會和平臺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孩子?

  作為外國語學校,石外努力提供各種機會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外語課程開設英、日、俄、德、法、西六個語種,常年聘請外籍教師。

  石外已經與24個國家的209所學校建立了友好學校關係,每年開展師生間校際互訪交流上千人,如:上周我們剛接待了日本長野縣的14名高中生來訪,他們與我們日語班的學生一起上課、體驗中國文化、寄宿學生家庭。今年國慶節期間我們派出一個12人的師生團赴美國艾奧瓦州開展“友誼傳承”研學項目。

  另外,10月24日-27日這幾天我校有10名高中學生正在美國艾奧瓦州代表中國學生參加世界糧食獎青年論壇,他們是該項目中唯一一支母語非英語國家的代表,論壇期間他們有機會向世界農業領域的科學家請教,並與來自世界各地的200多名優秀高中生交流他們利用半年多時間撰寫有關農業方面的英文論文,內容涉及糧食進口安全、病蟲害防治技術、土壤污染防治、糧食綠色存儲、農藥過度使用、農業機械化等多個方面。截至今年,石外學生已連續11年共有80名學生代表中國參加過該項目,對他們産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他們站在世界舞臺上發出中國青年的聲音,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播撒了友誼與和平的種子。

  Q9 上周,全球基礎教育研究聯盟第七屆年會在河北石家莊召開,全球基礎教育研究聯盟成立於2014年,由石家莊外國語教育集團倡議組建,今年的教研主題是什麼?通過年會,您的感受如何?收穫有哪些?

  本屆大會主題為“校長的教師領導力”,吸引了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丹麥、意大利、瑞典、俄羅斯、韓國、日本、西班牙、哥斯達黎加、尼泊爾、埃及15個國家的33位中小學校長和中外教育專家來到石家莊,圍繞主題開展26場報告,大家聚焦“校長的教師領導力”這個學校改革發展的核心問題,分享不同國家的教育管理者在引領教師、服務教師、激勵教師等方面的經驗與智慧,不同國家的校長和專家的思想碰撞激發出許多創新思想和前瞻性的觀點,凝聚了推動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共識,對促進全球基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球基礎教育研究聯盟自2014年由石外倡議組建以來,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現在會員學校有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等18個國家的132所學校,先後圍繞世界各國基礎教育共同關心的全球化背景下創新人才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科學素養、公民素養、藝術素養、健康教育、學生領導力培養、重新定義學習等主題召開了八次國際學術論壇,共有24個國家的367名國內外專家和中小學校長作了278場主題報告。每年年會期間,全球基礎教育研究聯盟都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國州長、市長、議員的賀信,共計115封。聯盟搭建了全球基礎教育的研究平臺,促進基礎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真正實現石家莊教育站在世界基礎教育舞台中央,引領全球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努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Q10 作為卓越校長(書記),您對青年教師有哪些期望和寄語?

  首先希望青年老師要真正喜愛做老師。選擇做老師,就是選擇了愛與責任。不能把做教師當成一份普通工作,老師是教書育人的事業,孩子的健康成長既關乎家庭的幸福,也關乎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只有真正喜愛當老師,才能帶著對教育的熱愛,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教師這份光榮和神聖的事業。

  其次希望青年教師做學生喜愛的好老師。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老師要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學生才會喜歡老師,才能喜歡上老師的課,喜歡學習這個學科,才能願意聽從老師的教導。一個好老師會影響學生的一生,要做”四有“好老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教師要為人師表,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最後希望青年教師要善於學習大膽實踐。要堅持不斷學習,學習教育理論和專業知識,向老教師學習請教,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能力,研究把握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做到因材施教,努力上好每一節課,關心愛護每一名學生。還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大膽嘗試,不斷總結反思,積累教育經驗和智慧。

  相信我們的青年教師在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的成長路上,一定會收穫做老師的榮譽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編輯:徐文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