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有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形式——徐水民間音樂會。這項藝術形式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是當地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記載,徐水民間音樂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每逢節假日,音樂會、南樂會、吵子會等民間藝術團體都走村串鄉,為鄉親們帶來精彩的演出,傳遞祝福與歡樂。
南梨園、南樂會吹奏古曲《放驢》 攝影 雷永懷
“我們高莊音樂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永樂年間。當時,徐水地區已有180多道民間音樂會,每逢年節,這些音樂會都會在固定的村莊進行演奏,成為當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莊音樂會負責人吳章辰説。
徐水民間音樂會的發展歷程並非一帆風順。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經歷了多次興衰,但始終沒有中斷。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徐水民間音樂會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與支持,逐漸恢復了昔日的繁榮。如今,徐水地區仍有10多道音樂會、40多道南樂會和20多道吵子會,每逢春節從初一到二月二,都會走村串鄉,為鄉親們帶來精彩的演出。
南樂會高手交流技藝 攝影 雷永懷
徐水民間音樂會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其獨特的演奏方式和曲目上。音樂會、南樂會、吵子會等民間藝術團體至今仍用工尺譜進行傳承,這是一種古老的音樂記譜法,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通過工尺譜,能夠演奏40多部古曲,這些曲目大多源於明清時期,具有濃厚的歷史氣息和文化內涵。
徐水民間音樂會的演奏形式多樣,既有獨奏,也有合奏。演奏的樂器包括管、笙、笛、嗩吶、二胡、雲鑼等十幾種樂器,這些樂器在演奏中相互配合,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尤其是南樂的嗩吶演奏,更是徐水民間音樂會的一大特色。嗩吶聲音高亢嘹亮,能夠表達出豐富的情感,深受聽眾喜愛。
目前,徐水地區已有近500名小學員在接受音樂會的培訓,他們不僅學習樂器的演奏技巧,還學習工尺譜的記譜方法和古曲的演奏。
大次良南樂會走村串鄉送祝福 攝影 雷永懷
這些小學員大多來自當地的學校和社區,他們對民間音樂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逐步掌握了樂器的演奏技巧,並能夠熟練地演奏一些古曲。通過這種方式,徐水民間音樂會不僅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音樂人才,也為這一民間藝術形式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演出中,音樂會、南樂會、吵子會等民間藝術團體通常會演奏一些經典的古曲,如《百鳥朝鳳》、《將軍令》等。這些曲目不僅具有濃厚的歷史氣息,還能夠表達出豐富的情感,深受聽眾喜愛。
“一方面通過演出,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吵子會的學習和傳承中來。另一方面還積極與外界進行交流與合作,將徐水吵子會推向更廣闊的舞臺。”小次良吵子會負責人李君良説。
小次良吵子會走村串鄉送祝福 攝影 雷永懷
徐水民間音樂會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形式,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當地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一代代音樂人的努力,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得以傳承至今,並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文 徐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