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深入實施的背景下,農業科普教育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新抓手。近日,河北滄州南大港農務中心農科所將智慧農業“黑科技”搬進鹽鹼地課堂,通過沉浸式教學讓青少年親身感受“科技賦能農業”的生動實踐。在這裡,鹽鹼地變身“科技試驗田”,傳統農業披上“數字外衣”,為南大港第三完全小學(以下簡稱“三完小”)的學生們開啟了一扇認識現代農業的科技之窗。
南大港第三完全小學到農科所試驗田研學 攝影 劉一諾
鹽鹼地裏的“科技種子”:旱鹼麥點燃科學興趣。春日的南大港,連片麥田泛著新綠。與普通農田不同,這片鹽鹼地“智慧農業實驗田”裏,矗立著蟲情測報儀、墑情監測站等數字化設備,三完小的學生們正圍著農科所技術員追問:“為什麼這種麥子不怕鹽鹼?”面對孩子們的提問,農科所技術員捧起一株麥苗,深入淺出地講解耐鹽鹼作物育種原理,旱鹼麥的抗旱節水特性,展現了我國種業創新和耕地保護的科技力量。
學生觀摩農田灌溉技術 攝影 田書睿
大數據種田“現場教學”:從監測到決策的全流程揭秘。在智慧農業監測中心,蟲情測報儀自動捕捉害蟲、墑情監測站實時分析土壤數據,氣象臺精準預報微環境變化。技術專家通過動態數據大屏,演示如何用演算法優化灌溉、施肥方案。“原來農民伯伯現在都是‘數據科學家’!”一名學生興奮地説。
農技人員現場為學生們講解旱鹼麥生長特點 攝影 劉一諾
無人農機“炫技”:智慧農業讓種地更酷。“起飛!”隨著指令下達,植保無人機在模擬田塊上空劃出綠色霧帶。在農機實操區,在專業操作人員的指導下,學生們輪流操作灌溉機器人,體驗“指尖種田”的精準控制。“以前只在課本上看到智慧農業,現在親手作業系統才發現,先進的科技已經讓農民從‘靠天吃飯’轉變為‘知天而作’”。
志願者現場發放科學宣傳資料 攝影 劉一諾
從“面朝黃土”到“數字種田”,南大港産業園區的實踐揭示了在鹽鹼地變身“希望田”的故事裏,科技是密碼,人才是鑰匙。園區將持續深化“農業+科技+教育”的融合模式,為青少年提供接觸農業科技的平臺,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和關注農業發展,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培育“希望的種子”。(文 徐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