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王村學區王村學校迎來了一場極具特色的“非遺走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此次活動融合競賽、展銷、展演等多元形式,吸引了來自全縣各中小學的45名經過初賽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選手參加決賽,來自全縣各單位、鄉鎮的負責人及王村學區的師生1000余人參與活動。
活動現場 攝影 劉雲飛
點藍技藝決賽現場 攝影 劉雲飛
在活動現場,兩大非遺賽事成為亮點。在淶水掐絲琺瑯博物館小小講解員大賽決賽中,14名選手運用PPT、視頻等形式,聲情並茂地講述淶水掐絲琺瑯的發展歷史、技藝傳承以及文物作品。他們的精彩講解,讓更多人深入領略到淶水掐絲琺瑯的獨特內涵,也讓這份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在點藍技藝大賽決賽現場,14名小學組及17名初中組的選手全神貫注。在工藝傳承人現場示範點藍技藝後,選手們一絲不茍地投入到創作中,精心完成自己的參賽作品。兩場比賽競爭激烈,參賽選手各展所能,以最優異的表現,為在場觀眾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的非遺體驗,讓大家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與韻味。
小小講解員正在講解 攝影 賈晨陽
活動同步設置的展銷區同樣熱鬧非凡,淶水銅火鍋、文玩核桃、紅木傢具、琺瑯器等非遺作品琳琅滿目,充分展示了淶水深厚的文化底蘊。王村鎮的香菇、糕點等農特産品也紛紛亮相,吸引眾多人駐足品嘗、選購。這些展銷活動不僅促進群眾增收,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賽後,來自該縣的文藝志願者帶來了精彩的非遺文藝展演,張翠臺古樂、歌曲《非遺之光》等精彩節目輪番上演,贏得台下觀眾陣陣掌聲,讓廣大群眾和青少年更加直觀地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
小小講解員正在講解 攝影 賈晨陽
近年來,淶水縣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將其作為文化強縣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累計認定縣級以上非遺項目92項,讓散落民間的文化瑰寶得到系統整理與保護;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等活動300余場次,使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讓非遺真正走進百姓生活;通過短視頻平臺開展直播,讓年輕一代能夠輕鬆觸摸文化根脈,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如今,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從“活下來”邁向“火起來”,成為淶水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發展的亮麗名片。(文 周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