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剛過,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天台山鎮南謝堡村的粽葉清香仍未散去。這個有著600多年粽子製作歷史的“粽子村”,在基層黨支部引領下,正以産業化、品牌化之路激活鄉村振興動能。近日,天台山鎮鎮長李嘯超走進村粽子展廳“探店”,實地感受小粽子裏的大産業,而鎮黨委書記李志浩則在産業規劃中勾勒出更廣闊的發展圖景。
南謝堡村現場 攝影 張存良
百年手藝破局:從街頭叫賣到工廠化生産
南謝堡村地處古漳河故道,明朝時期村民便用蘆葦葉包裹糯米製成粽子,其中糖餡粽以“炒糖不流散、甜而不膩”的獨特工藝,成為北方糖餡粽子發源地。但過去,村民們靠家庭作坊走街串巷售賣,年産量不足10萬個。
2020年,村黨支部牽頭建起粽子加工廠,首次實現規模化生産。“過去自家包粽子一天最多包200個,現在工廠流水線一天能産3萬個。”加工廠負責人路貝貝介紹,今年新落成的3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已投入使用,新購置的自動化裹粽設備即將安裝,産能預計再提升40%。在粽子展廳內,鎮長李嘯超拿起真空包裝的糖餡粽仔細查看,“傳統手藝+現代工藝,這顆粽子既守住了老味道,又跟上了市場節奏。”展廳裏,從葦葉採摘到炒糖制餡的工藝流程圖解、歷年粽子包裝迭代展品,讓傳統美食的文化底蘊一目了然。
“喂,您好吳總,您訂的粽子訂單我給您核實一下,豆沙的是兩萬個,糖餡的是四萬個……”端午前夕,路貝貝的電話從早忙到晚。他粗略統計,節前一週僅糖餡粽子訂單就超過2300單,全部採用純手工製作。“現在廠子用工四五十人,日産粽子兩到三萬個。”路貝貝説,過去村裏家家戶戶只在端午前包一個月粽子,如今在政府扶持下,加工廠通過冷鏈和真空包裝實現全年生産,讓粽子從“節慶食品”變成了老百姓的早餐選擇。
粽子生産展示 攝影 張存良
“一品一播”賦能:直播間裏賣出千萬銷售額
“家人們看過來!這是咱們南謝堡非遺糖餡粽,咬開就能嘗到小時候的甜!”村電商帶頭人白利娟的直播間裏,粽葉翻飛間,粽子訂單不斷彈出。在村黨支部組織的電商培訓中,像白利娟這樣的村民主播已培養12人,今年端午期間,南謝堡粽子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賣出80萬個,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30%。
“不止粽子,村裏的蘋果、柴雞蛋都跟著‘觸電’了。”村黨支部書記張亮點開後臺數據,電商渠道帶動全村特色農産品年銷售額突破500萬元。鎮長李嘯超在探店時特別關注到直播間裏的“跨界帶貨”——村微工廠生産的草帽與粽子禮盒捆綁銷售,“農特産品+手工藝品,這種組合行銷讓産業鏈條更靈活。”
産品展示 攝影 張存良
産業鏈條延伸:一顆粽子激活一方經濟
粽子産業的紅火,讓天台山鎮的紅棗、芝麻等農副産品迎來“産銷旺季”。據統計,每年僅粽子産業就拉動糯米、紅棗銷售額超200萬元,消耗粽葉700萬張,帶動周邊3個村的粽葉種植戶每畝增收2000元。村東頭的老棗農陳大爺掰著指頭算:“往年紅棗賣不上價,現在給粽子廠直供,一斤多賣1塊錢,今年光紅棗就多掙8000元。”
産業紅利更直接反哺集體經濟。村黨支部牽頭成立粽子專業合作社,採取“支部+企業+農戶”模式,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這些資金被用於修建文化廣場、改造污水管網,村民幸福感節節攀升。
如今,南謝堡村已初步實現粽子全産業鏈縣域循環:2024年售出粽子600多萬個,産值達600余萬元,糯米、紅棗等原料銷量逐年上升,30多家銷售門店和5家加工企業讓粽子暢銷全國。今年端午,僅該村訂單銷量就超過300萬個,糖餡粽、豆沙粽、八寶粽等10余種口味通過物流發往全國各地。
南謝堡村粽子展示 攝影 宋佳琪
書記話發展:讓“粽子經濟”成為振興引擎
“下一步,我們要把粽子産業嵌入全鎮‘農旅融合’大盤子。”天台山鎮黨委書記李志浩在介紹産業規劃時説,鎮里正謀劃建設“粽子文化産業園”,整合葦葉採摘體驗、粽子DIY工坊、非遺傳承館等業態,讓遊客“春摘葦葉、夏包粽子、秋品棗香”。同時,計劃與食品科研機構合作開發低糖粽、雜糧粽等新品,對接商超和社區團購渠道,讓南謝堡粽子從“節慶食品”變為“日常消費”。
“這兩年,南謝堡粽子新口味層出不窮,紅糖粽、香蕉粽頻頻出現,無論從産值規模還是品種創新上,都呈現加速度發展之勢。”李志浩表示,鎮黨委將推動制定地方行業標準,對選料、加工、包裝等全環節實行嚴格管理,推廣自動化生産模式,加速形成全産業鏈條。“我們力爭3年內帶動全産業鏈就業超500人,讓這顆‘甜蜜粽子’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
粽子生産展示 攝影 宋佳琪
如今的南謝堡村,青瓦白墻間粽香縈繞,直播間裏訂單紛飛,加工廠內機器轟鳴——一顆粽子的蛻變,正是肥鄉區以特色産業激活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文 周曉青)
南謝堡村生産的粽子 攝影 宋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