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海興縣融媒體中心
“三夏”時節,當渤海灣的海風吹過滄州市海興縣小山鄉,一幅金色麥浪翻滾的豐收畫卷徐徐展開。昔日寸草不生的鹽鹼地,如今已成為“戰略糧倉”,背後是科研力量十七年的堅守與攻關。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郭凱,長期紮根海興,帶領團隊因地制宜開展鹽鹼地改良,首創“鹹水結冰灌溉技術”,通過冬季將鹹水抽至地表結冰,春季融化時利用鹹水濃度差異淋洗鹽分,有效將土壤鹽分從8‰降至3‰以下,節水率達60%。
同時,團隊還推進土地平整、深耕深松、有機培肥等綜合措施,實現土壤均質化,徹底解決“鹽鹼斑塊”難題。改良後的土地成功種出耐鹽小麥“捷麥19”,其麵粉濕面筋含量高達35%,成為京津冀市場上廣受歡迎的農産品。
中國科學院海興試驗基地負責人郭凱表示:“我們將持續突破‘鹹水利用、土壤培肥改土’等核心技術瓶頸,推進鹽鹼地綜合利用,讓海興重度鹽鹼地從‘局部改良’邁向‘全域提質’,為環渤海鹽鹼區提供可複製的‘以鹽治鹽’的滄州方案。”
如今的海興試驗基地,不僅種植旱鹼麥,還佈局棉花、油葵、甜高粱、甜菜、蘆筍、秋葵、枸杞等多種耐鹽作物,實現從“望天收”到“科技田”的跨越,展示出中國鹽鹼地治理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文 徐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