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邊務鎮李郭莊村的“娘家驛站”,調解員耐心為村民排憂解難 攝影 張文娟
為破解基層幹部“八小時外”監督難題與鄉村治理資源分散問題,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邊務鎮創新推出實體化平臺“娘家”驛站與群眾自治組織“清風賢內助聯盟”,將村黨組織幹部配偶轉化為治理主體,探索家庭深度融入基層治理新路徑。
位於李郭莊村的“娘家”驛站作為多功能服務平臺,集廉潔教育、矛盾調解、文明培育于一體。驛站定期組織幹部家屬開展廉潔家風教育,通過案例教學強化家庭拒腐防變意識;設立玫瑰解紓角,調解矛盾糾紛,依託幹部家屬的親情優勢化解家庭鄰裡糾紛;同步推進移風易俗實踐,通過典型宣傳引領文明新風尚。
“清風賢內助聯盟”由全鎮40個行政村黨組織幹部配偶組成,成員依託驛站履行三重職能:擔任“廉潔監督員”,關注幹部社交圈生活圈動態,建立異常行為預警機制;作為“矛盾調解員”,運用親屬網絡調處基層矛盾;化身“文明傳播員”,帶頭踐行孝老愛親、婚事新辦等新風尚。驛站設置“民情直報箱”,實現監督信息直通鎮紀委。
該機制構建雙向賦能體系,“娘家”驛站為聯盟成員提供標準化履職場景,聯盟為驛站注入網格化治理力量。通過“家庭發現-驛站匯總-紀檢響應”閉環,實現柔性監督與剛性約束互補;整合婦聯、紀檢、志願服務等資源,形成治理合力。聯盟成員既是調解矛盾的“暖心人”,也是廉潔防線的“守護者”。
邊務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模式推動家庭從治理對象轉變為治理主體,通過親情監督填補監督盲區,為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提供新載體。以“妻子監督丈夫、家風約束權力”的傳導路徑,賦予新時代“楓橋經驗”家庭內涵,實現監督成本最小化與治理效能最大化。(文 李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