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犢寨下尋史跡,土門關上話滄桑。日前,石家莊城市書房“城市走讀”文化研學主題系列活動“抱犢寨下與土門關上——品讀鹿泉的歷史文化”,在大者學社·國山書院圓滿舉辦。此次活動邀請河北書畫詩詞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孫萬勇老師講解,以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帶大家解碼石家莊城市基因中的歷史密碼。
活動海報 供圖 鹿泉區委宣傳部
孫萬勇以“太行八陘”為切入點,通過軍事地理、商貿文明、忠義精神三個維度,深度解讀這座“晉冀咽喉”的歷史價值,為公眾呈現了一堂跨越千年的城市文化公開課。作為井陘東口,土門關控扼晉冀咽喉,見證了韓信“背水一戰”的軍事神話。孫萬勇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在這條“三省通衢”的文明動脈上,商旅駝鈴曾響徹華北平原通往秦晉的貿易走廊,白鹿泉傳説更烙印下“鹿泉”之名的浪漫起源。安史之亂中,顏杲卿、顏真卿兄弟“計開土門關”,以滿門忠烈點燃平叛星火。顏真卿血淚寫就的《祭侄文稿》,在土門關畔化作“天下第二行書”,文天祥“為顏常山舌”的慨嘆,至今震蕩人心。
孫萬勇老師進行講解 攝影 郝家赟
互動問答環節將現場氛圍推向高潮,在場讀者圍繞土門關的戰略地位、《祭侄文稿》與鹿泉的關聯、鹿泉方言的由來等問題踴躍提問,更自發探討封龍書院歷史、鹿泉抗戰歷史等延伸話題,展現出對家鄉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與深度思考。活動尾聲,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感悟,表示對家鄉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堅定了傳承本土文化的使命感。
活動現場 攝影 郝家赟
活動現場 攝影 郝家赟
本次活動是石家莊城市書房“城市走讀”文化研學活動的第十二場,將歷史文化探尋與愛國正氣有機融合,激發了公眾對家鄉的熱愛,促使大家更好地傳承文化、建設家鄉。(文 周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