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滄州市中心醫院申報的“協同創新,精準施策,全力推進京津冀醫聯體建設”案例,在全省34家醫聯體單位的160多個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京津冀醫聯體醫療品質管理優秀案例”。這一成果的背後,是滄州市中心醫院黨委以黨建為筆、以實幹為墨,將北京協和醫院“國家隊”資源與醫院學科建設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從黨委頂層設計到黨員衝鋒在前,從支部建在科室到黨建業務雙融雙促,讓京津冀醫療協作在渤海之濱落地生根,為獅城百姓築起“家門口的國家級醫靠”。
“協和耆英進滄州”志願服務行動大型義診現場,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張奉春教授在為百姓義診
堅持黨建領航,以“紅色紐帶”築牢京津冀醫聯體分級診療之基
2024年10月,滄州市中心醫院與北京協和醫院簽署《北京協和醫院—滄州市中心醫院指導共建(框架)協議》。協議簽訂後,滄州市中心醫院黨委第一時間召開專題黨委會,成立由黨委書記、院長挂帥的“京津冀對接小組”,認真梳理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協作、開放協作、黨建文化等合作內容,對應設置黨建引領、學科對接、服務落地等專項工作組,經過十幾次反復研討,將內容細化拆解為檢驗科等平臺學科建設、“急危重、疑難罕”雙向轉診、病例討論、教學活動等28項具體任務,開啟了雙方深度合作的新篇章。
“為了推動各項工作任務末端落實,我們創新建立黨委會議‘第二議題’推進機制,將合作進展納入常態化議程,堅持周調度、月通報,確保每項任務有目標、有分工、有時限、真落地。同時,在全面匯總上百個具體事項後,重點把神經內科轉診示範病房、檢驗共建等核心項目列為‘黨委督辦項目’,納入年度重點督辦清單,形成‘黨委統籌全局、支部落實責任、黨員帶頭攻堅’的三級聯動工作格局,從頂層設計上為合作築牢根基。”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説。
醫院黨委還積極構建“臨床—平臺—行政”三位一體合作架構,與北京協和醫院護理部、大內科、五官科等黨總支開展8次黨建交流活動。每一次交流都是思想的碰撞和視野的拓展,雙方對應黨支部通過結對共建,實現神經科、麻醉科等重點合作學科黨組織全覆蓋,真正以黨建聯建帶動業務聯動。以此為基礎,全院上下積極開展“向永遠的榜樣北京協和醫院學習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121個黨支部圍繞“黨建如何引領醫療協同”展開專題研討,雙方以“聯學聯建”為紐帶,聯合開展主題黨日、教學查房、學術研討等活動,目前已有127批次北京協和醫院專家來滄實地指導,開展遠程會診518例,雙向轉診疑難危重患者105名。
今年以來,雙方依託黨建聯建平臺,精心組織了5場大型義診活動。從4月17日的“協和耆英進滄州”,到“全民關注痛風日”聯合診療,再到“京津冀醫聯體健康同行”多院區聯動義診,每一場活動都聚焦群眾健康需求。面對行動不便的老年患者,黨員志願者主動提供“一對一”陪診服務;針對慢性病患者,專家團隊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並建立長期隨訪機制。這些活動不僅讓群眾享受到“國家級”醫療服務,更將黨的關懷傳遞到基層,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打造轉診病房,滄州百姓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協和品質”“協和速度”診療服務
“真是太好了,沒想到在滄州就能看上北京協和醫院的大夫!”市區齊女士的感慨,道出了無數滄州百姓的心聲。作為“北京協和醫院—滄州市中心醫院轉診示範病房”的獲益者,她在滄州就得到了協和專家張夢雨的精準診治。
這便捷高效的“協和品質”“協和速度”背後,是滄州市中心醫院團隊克服重重困難、付出巨大努力的結果。建立轉診病房,時間緊、任務重,神經內科醫學中心主任董愛勤、轉診示範病房主任姜紅升、神經內科醫學中心副主任王素等黨員骨幹帶領團隊開啟“攻堅模式”。粉刷病房、更換設施只是基礎,最困難的是協調原病房患者搬遷。團隊耐心溝通,妥善安置每一位患者。同時,會診室和遠程中心設備安裝調試日夜奮戰,反復測試了十幾次,最終病房如期通過協和專家驗收。
病房運行初期,工作千頭萬緒。姜紅升、王素和同事們加班已成常態。面對全新工作流程,他們常需花費數小時從數十頁病歷中提煉核心信息。有時協和專家一天會診17個疑難病例,從早上八點忙到下午三點不停歇,而他們則需用一整天準備病歷和進行前期溝通協調工作。“雖然很辛苦,但是學到了很多東西,也為滄州患者提供了更優質的服務,一切都是值得的。”初期難免存在紕漏,但團隊發現問題就立即補救。“轉診信息隨時傳來,哪怕是半夜,也必須馬上聯繫協和專家,以最快速度辦理。”王素説,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項工作漸漸步入了正軌。
董愛勤主任介紹:“轉診示範病房提供分層級精準服務,危重患者申請協和專家現場會診,普通患者遠程獲取診療建議,疑難罕見病患者轉診協和。自去年10月至今年6月底,已順利完成協和專家現場會診、救治疑難危重及協和醫院下轉病人187例。”上個月,一名肌肉病患者通過“綠色通道”僅用三天便轉診至協和,家屬的“震驚與感激”是對兩地醫院無縫協作和傾力付出的最好褒獎。
暢通檢測通道,跨城速遞“生命樣本”助力區域診療水準提升
檢驗能力的精準對接,是提升區域診療水準的關鍵一環。面對自身檢測項目有限的瓶頸,滄州市中心醫院將目光投向北京協和醫院頂尖的檢驗平臺。今年2月,在協和醫院的大力支持和主動對接下,雙方檢驗學科共建啟動,為滄州患者搭建起一條高效可靠的跨城“生命樣本通道”。
然而,建立標準化、規範化的外檢外送流程並非易事。中心醫院領導、檢驗醫學中心負責人郭東傑坦言:“流程標準化是橫亙在面前的一座大山。”以協和要求嚴格的腫瘤標誌物檢測為例,從特定抗凝管的選用,到全程零下20℃冷鏈的無縫保障,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可能導致前功盡棄。“我們反復推演,排查出8項潛在風險點。”郭東傑説。為此,中心醫院派出精幹力量,3次赴協和實地學習,相關人員在協和實驗室跟崗實踐50余天,“像海綿吸水一樣”深入學習容器採購、樣本處理、冷鏈運輸等十余個關鍵環節的規範細則。學成歸來,中心實驗室王皓、宋雅團隊迅速行動,製作課件,面向全院數十個臨床科室開展“送檢規範培訓”,確保人人掌握項目意義與採集要點。
合作初期,為確保萬無一失,滄州市中心醫院安排三名實驗室工作人員輪流攜帶轉運箱,每日乘坐高鐵往返京滄護送標本。北京協和醫院也給予了耐心細緻的指導,隨著滄州流程日益規範,運輸方式優化為物流運送。自去年8月簽訂服務協議以來,已有92個高精尖檢驗項目納入外送範疇,截至今年6月底,累計外送檢測280例。這條用責任和汗水澆築的“生命通道”,已成功助力診斷卟啉病、罕見腎上腺嗜鉻細胞瘤等疑難病症,為患者贏得了寶貴的救治時間。
實現麻醉突破,協和引領學科“中樞”築牢“刀尖”上的安全
手術麻醉安全是醫療品質的生命線。作為平臺學科的“中樞”,麻醉科成為雙方深化合作、提升醫院整體手術能力的重點攻堅領域。今年2月底,在前期充分溝通和協和醫院主動規劃下,“協和—滄州手術日”機制正式建立並運行。
對於基礎相對薄弱、面臨設備局限與經驗短板的滄州市中心醫院麻醉團隊而言,協和的指導如同一場及時雨。“引入協和規範化麻醉管理體系和高風險手術技術,對我們來説是一場深刻的變革。”麻醉二科主任楊強説。在協和專家龔亞紅教授的“手把手示教+面對面解析”下,團隊直面技術禁區。一位85歲高齡、合併多種嚴重基礎疾病的頸椎手術患者到中心醫院就診,按照以往慣例只能轉院治療,但在協和醫院龔亞紅教授的全程精細指導下,團隊成功完成麻醉,最終患者術後恢復良好康復出院。這樣的案例極大提振了團隊信心。全科上下學習熱情高漲,“研究—交流—改進”蔚然成風,團隊中楊強個人的學習筆記短期內就積累了厚厚的五大本。
在“協和—滄州手術日”的強力推動下,滄州市中心醫院麻醉科實現了多項歷史性突破:率先在滄州地區開展小兒口腔門診舒適化治療、優化分娩鎮痛方案、建立術中應急呼叫機制……3個月內,該機制已安全護航超千例手術。“在協和專家的前瞻性建議下,我們正基於近千例代表性病例,系統籌建模擬培訓中心,未來將通過高倣真演練,全面提升急危重症協同救治能力。”楊強説。
“北京協和醫院的主動幫扶和傾囊相授,體現了國家頂級醫院服務國家戰略、心繫基層百姓的責任與擔當,為醫院高品質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動能。”滄州市中心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醫院上下正全力推動各項合作舉措落地見效、惠澤於民。下一步,雙方將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健康中國建設國家戰略引領下,持續深化全方位合作,推動優質診療資源更廣範圍、更深層次下沉,讓獅城百姓在家門口擁有更堅實、更溫暖的“國家級醫靠”,為築牢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底、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滄州力量。(郭雲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