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噹、叮噹……”在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鎮的一家金銀器加工企業,學徒工王岩正專注地跟著師傅王博學習金銀器製作。他手持鏨刀,小心翼翼地在一塊銀片上勾勒花紋,眼神中滿是專注與虔誠。
工人正在對鏨刻好的茶壺上色 攝影 許昊
“我父母都在本地金銀器企業幹活,從小耳濡目染,看著展示櫃裏精美的作品,也萌生了幹這行的想法,既能解決就業,還能把老手藝傳下去。”王岩放下工具擦了擦汗,清秀的臉上露出靦腆的笑容,“剛接觸時真難,一個簡單的雲紋線條,我練了三個多月才合格。但越學越覺得這裡面有門道,那些老紋樣裏藏著的講究,比課本上的知識還耐人琢磨。”
工人們正在對完成塑形的産品進行鏨刻 攝影 許昊
遵化市金銀器産業可追溯至清東陵修建時期,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清乾隆年間,一批為皇家製作祭祀器物的能工巧匠在馬蘭峪鎮定居,將宮廷銀器製作技藝帶入民間。經過數代傳承,如今的馬蘭峪鎮已形成完整的産業生態鏈——100余家加工企業,30余家展廳,生産茶具、酒具、餐具等近5000個花色品種的産品,年加工白銀150~200噸,3000多名當地人在此實現“家門口就業”。
色彩艷麗的七彩燒,由內部的純銀內壁和多次燒制而成的陶瓷外殼組成 攝影 許昊
“這些鏨子的角度差半度,打出的花紋就沒那股勁兒了。”唐山市級非遺項目滿族金銀器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寶鑫拿著一把從清朝傳承下來的鏨刻工具,在燈光下展示著工具刃口的細微弧度。作為“唐宮銀匠”的創始人,他對傳統技藝的堅守裏透著創新智慧,除了廣泛借鑒、吸納國內、國際金銀器製作技藝,還觀摩名家作品,從中探索新的設計思路。他的創意作品《崖銀匯》,正是這種“古韻新説”理念的結晶,曾斬獲唐山市文創和旅遊商品創意設計大賽優秀獎。
慕名而來的客人正在挑選産品 攝影 許昊
“産業活則技藝興。”馬蘭峪鎮政府相關負責人道出其中關聯,“我們建了金銀細作一條街,引導企業集聚發展,實現規模效應;組織開展遵化名匠(金銀鏨刻)職業技能大賽,禮聘老藝人出山,建了十來個大師設計室、工匠工作室,致力培養年輕人才。”當地金銀器不僅佔據京津冀市場半壁江山,更通過跨境電商走進韓國、俄羅斯等國家的收藏市場。
從學徒工手中的鏨子到走向國際的銀器,遵化金銀器産業與非遺傳承正形成奇妙的“共生循環”:産業規模擴大讓老技藝有了用武之地,非遺的文化厚度又讓産品跳出“貴金屬買賣”的淺層邏輯。正如張寶鑫常説的:“錘聲不停,文脈就不斷。”在這片誕生過皇家技藝的土地上,叮噹聲里正奏響傳統與現代的和弦。(文 李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