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泉:從“爭”到“和” 銀發力量為勞資雙方搭起連心橋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8-05 11:29:36

  “董法官,欠農民工兄弟的工錢到賬了!”聽著電話那頭掩不住的喜悅笑聲,河北省平泉市人民法院城關法庭的特邀調解員董玉娟也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容,想起自己在一個月前剛見到他們時,十幾個人的臉上還堆滿了愁緒。

  2024年,一起涉及19名農民工工資的糾紛訴至平泉法院,某商貿有限公司因資金週轉困難,拖欠物流汽車維修項目農民工工資13萬餘元,農民工多次討要無果,生活陷入困境;而企業雖認可欠款事實,卻因市場波動身陷資金鏈難題,無力一次性支付。一邊是盼錢養家的農民工,一邊是掙扎求存的企業,若處理不當,不僅會加劇勞資對立,更可能讓企業陷入更大的法律與聲譽危機。

  “硬判易,執行難。”簡單判決或許能給農民工一份勝訴文書,但企業無力執行只會讓維權淪為“紙上權利”,更可能拖垮本就艱難的企業。為了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起糾紛被優先納入先行調解程式,委派給從法院退休後仍深耕調解一線的董玉娟牽頭化解。為了能既守住農民工的“錢袋子”,也護住企業的“生存線”,董玉娟以“雙向理解”為突破口,靈活運用“背靠背”調解法,開啟了穿梭于工地與企業間的調解之路。

  面對企業負責人,她不回避問題,逐條剖析拖欠工資的法律後果——從勞動仲裁到法院強制執行,從信用懲戒到市場準入受限,為企業算清拖欠工資的法律賬、聲譽賬;面對農民工,她耐心傳遞企業實際困難,用換位思考化解對立情緒:“企業難時幫一把,等它緩過來,咱們幹活也更踏實”。

  十余次往返溝通中,退休法官的公信力與“接地氣”的溝通藝術逐漸消融了雙方的隔閡。企業負責人承諾多方籌措資金儘快償付工錢;農民工們也體諒企業難處,願意給予合理寬限期。最終,通過分期方式,企業將拖欠工資全額發放,19名農民工拿到了養家糊口的“救命錢”,企業也避免了因糾紛擴大導致的聲譽受損和經營受阻。

  這場調解是退休法官參與基層矛盾化解的縮影,他們以司法經驗為“橋”,在“維權”與“護企”之間找到平衡,以先行調解止爭,既免去當事人奔波之苦,又避免了矛盾衝突的升級。如今,在平泉,像董玉娟這樣的“銀發調解員”正在逐漸成為矛盾化解的重要力量,他們以更加柔性的方式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溫暖而堅定的力量。(文 周曉青)

編輯:李雨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