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徐水區:陳莊嶺上鑄忠魂 紅色村莊活力新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8-19 09:36:33

  清風送爽,碩果飄香,太行山環抱的保定市徐水區東釜山鄉南陳莊村迎來最美時節。柿子林、村史館、英雄廣場,休閒的遊人、研學的少年、尋跡英雄戰地的訪客漸漸多了起來。

保定市徐水區:陳莊嶺上鑄忠魂 紅色村莊活力新_fororder_群山環抱的南陳莊村綠意盎然,欣欣向榮。馬小永攝

群山環抱的南陳莊村綠意盎然,欣欣向榮 攝影 馬小永

  “這裡曾是抗日根據地,也是戰火洗禮的村莊。”沿著村旁山路,步入徐水烈士陵園,南陳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永林又一次講起80多年前那場激烈的戰鬥。

紅色熱土

  1941年秋,日軍對我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10月15日拂曉,5000多名日偽軍,把徐水縣區幹部、縣大隊和區小隊戰士130多人包圍在南陳莊一帶的山嶺間。面對敵寇,幹部戰士奮力突圍,子彈打光了,就用石頭砸、刺刀拼。最後摔毀槍支,跳下山崖。戰鬥持續一天,縣委書記劉化南等70余人以身殉國,30多人受傷被俘,部分人在老鄉掩護下生存。24歲的縣長劉萍重傷被捕,在敵人獄中絕食、絕水、拒醫七天,壯烈犧牲。

保定市徐水區:陳莊嶺上鑄忠魂 紅色村莊活力新_fororder_張永林(右)講述抗戰故事。劉柯旋攝

張永林(右)講述抗戰故事 攝影 劉柯旋

  對於這段歷史,張永林童年時,就在炕頭上、樹蔭下,聽村裏的老黨員陳謙講過多次。老人在1941年擔任遊擊隊小隊長,是南陳莊突圍戰倖存者之一。

  為了銘記英雄,紀念犧牲烈士,1987年10月,當地在戰鬥遺址上修建徐水烈士陵園。2015年,時值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由政府組織,擴建陵園,並成為保定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建陵園時,村民幫助平整場地,義務維護陵園設施、環境衛生。特別是在擴建過程中,村民主動退出承包山地。”張永林説,“每年清明節、抗戰勝利紀念日等,到烈士陵園參觀、祭奠者超過萬人次,7年來自己講解英雄故事200多場。”

綠色家園

  青山埋忠骨,英雄勵後人。“對先烈最好的紀念,就是讓他們戰鬥過的山嶺綠起來,村莊好起來。”南陳莊村歷屆黨支部帶領百姓植樹不輟。

  2016年,在外地做園林綠化工程的張永林回村創業,承包山場,種植果樹。2018年,他被選為村裏的“當家人”。把植樹增綠寫入村規民約,作為評選美麗庭院、文明家庭的條件;村裏常設護林育林、巡山禁燒員。黨員帶頭,全村4000畝山場,已經綠化3000多畝,其中栽植各種果樹1000余畝。

保定市徐水區:陳莊嶺上鑄忠魂 紅色村莊活力新_fororder_村民在櫻桃園除草。劉柯旋攝

村民在櫻桃園除草 攝影 劉柯旋

  滿山的林木遮天蔽日,綠植掩映著農舍村街,山路兩側青松翠柏密密匝匝,一直通往陵園紀念亭、烈士碑。“南陳莊,綠意深、街成景、山成林,世外桃源醉遊人……”這是一位外地訪客對小山村的讚語。

  整治村莊環境,美化村容村貌,修建黨群服務中心、出村幹道、小遊園、登山步道,安裝路燈、健身器、休閒椅。南陳莊村美人和,欣欣向榮,全區“文明村”“五星級”先進村的榮譽讓村民們引以為豪。

金色希望

  “櫻桃苗帶回去種在自家庭院、陽臺、大田裏都能成活,當年結果。”陵園山腳下,黨員陳香英帶著十幾位村民除草、剪枝、拍視頻。五年間,繁育3萬餘棵苗木和成樹,100畝山地成了遠近聞名的櫻桃園。“今年已經售出苗木、盆景2000多棵,加上採摘收入,效益一年比一年好。”陳香英説,黨支部請專家、搞培訓,不少村民成了果樹把式。以産育景,以景生金,南陳莊柿子林基地、蘋果園、核桃園變身“網紅”打卡地。

保定市徐水區:陳莊嶺上鑄忠魂 紅色村莊活力新_fororder_南陳莊村修路建橋,助力文旅産業發展。劉柯旋攝

南陳莊村修路建橋,助力文旅産業發展 攝影 劉柯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紅色旅遊興村,綠色林果富民”,村口的大紅標語,山頂上矗立的烈士碑,激勵著全村57名黨員、1200多群眾奮力奔跑。今年初,村幹部聯繫保定“冰柿”企業,簽訂收購協議,使山上幾百畝磨盤柿有了穩定銷路;爭取上級支持,1000米“紅色步道”文旅項目今年9月動工,把山間十幾處抗戰遺址、自然景觀、採摘園連接起來;依託“紅色步道”,規劃建設農家院、露營地。

  紅色為魂,綠色為韻;産業為基,人才為本。村裏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增加文體設施。每年秋季開學前,為新考入高校的大學生披紅戴花,為尊師重教農戶授“書香家庭”光榮牌。

保定市徐水區:陳莊嶺上鑄忠魂 紅色村莊活力新_fororder_南陳莊村每年獎勵考入高校的大學生。劉柯旋攝

南陳莊村每年獎勵考入高校的大學生 攝影 劉柯旋

  “講好革命故事,心繫家鄉發展,鄉村振興的希望更在年輕人身上!”8月18日,在南陳莊2025年高考學子錶彰會上,鄉村幹部祝福殷殷,18名新晉大學生身上的綬帶熠熠生輝,紅色村莊活力升騰。(文 李雨馨)

編輯:徐文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