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無人機拍攝的邢臺市信都區前南峪。記者 趙永輝攝
“這是抗大在漿水辦學期間發生的一個真實故事。寒冷冬日,一名抗大小學員在羊圈裏抱著一隻小羊,一邊取暖一邊讀書。抗大正是在這種艱苦環境中錘鍊出‘艱苦奮鬥,英勇犧牲’的革命精神。”
9月6日,邢臺市西部太行山深處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展廳,來自漿水完全小學六年級的小講解員郭昶鑠站在一尊雕塑前,聲情並茂地講述著發生在這裡的抗大故事,每到動情處,眼裏泛起淚光。
稚嫩童聲穿透時空,激情講述直抵心間。遊客靜靜聆聽,不時駐足凝望,思緒仿佛穿越硝煙,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1940年,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總校5000多名師生到達邢臺漿水鎮,堅持敵後辦學兩年零三個月。將士們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在這裡凝聚,又從這裡走向抗日前線。
把抗大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紅色星火生生不息,抗大陳列館舉辦“太行山上思政課”系列紅色研學活動,開展“小小講解員”培訓。如今,這些小講解員們已經上崗,在自己心裏播下紅色種子的同時,也深深感染著一批又一批參觀者。
巍巍太行,紅色是最鮮亮的底色。
抗日戰爭時期,這裡發生過無數次戰鬥,留下了革命聖地西柏坡、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抗日軍政大學總校舊址等一大批紅色革命遺址遺跡。千岩萬壑間,英雄碧血拋灑,慷慨壯歌回蕩。
戰爭硝煙雖已散去,但太行精神光耀韆鞦。一件紅色文物就是一本歷史教科書,一座革命紀念館就是一個紅色基因庫,匯聚成寶貴的紅色資源,成為散發著革命榮光的紅色名片。
讓紅色資源因保護、利用而生動鮮活,讓革命精神因傳承、弘揚而歷久彌新。
以彰顯“太行抗日根據地的革命鬥爭精神”為核心,第九屆河北省旅遊産業發展大會精心打造“聆聽激情與信仰的交響”經典紅色旅遊場景,讓人們踏上這片血與火淬煉的土地,拾起散落在燕趙大地上的抗戰記憶。
走進巍巍太行,赴一場不忘初心的精神洗禮。
在石家莊平山西柏坡發一封“紅色電報”。“嘀嘀、嘀嘀嘀……”此起彼伏的發報聲在電報模擬教室響起。從認識電碼符號,到分組破譯“情報”,學生們沉浸在“永不消逝的電波”研學課中,紅色歷史在心裏“活”起來。
在邯鄲涉縣紅色記憶小鎮指揮一場“戰鬥”。去年,一二九師紀念館推出戰鬥推演紅色主題體驗課程。衝鋒號一響,“戰士們”衝鋒陷陣。學生們手拿示意圖指揮戰鬥,推獨輪車送物資,抬擔架送“傷員”,身臨其境感受戰爭年代的艱苦卓絕與鬥爭精神。
在張家口欣賞一場動人心弦的音舞詩畫劇。《人民的城》以艾青的長詩為軸,融合音樂、舞蹈、詩歌、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再現革命文藝工作者以筆為槍、以歌為旗的奮鬥精神。歷史影像浮現在舞臺上,也長留在觀眾心間。
創新是最好的傳承。從實景演出的沉浸式體驗到數字課堂的古今對話,再到孩童演繹的紅色記憶,鮮活的“青春表達”讓厚重的紅色文化變得可觸可及、可感可知、可親可近,越來越“圈粉”年輕人。
走進巍巍太行,來打卡現實版的“綠野仙蹤”。
驅車從邢臺市區出發,一路向西,行至深山路上,雲霧繚繞,還未到抗大陳列館所在的前南峪村,綠的氣息已撲面而來,凝神屏氣間,鳥語蟲鳴陣陣。
青草鋪路,綠樹作廊。前南峪,這個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不僅有紅色故事,美麗風光也成為吸引遊客的金字招牌。村裏開發了前南峪生態旅遊區,春有花、夏有果、秋有景、冬有樂,一年四季都有看頭。
氣勢磅薄,雄偉壯美。從高高聳立的保定易縣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俯瞰,錯落有致的紅頂、藍頂村舍如同一條絲帶沿著山勢蜿蜒而下。來狼牙山景區,不僅能欣賞奇峰峻嶺,還能住上原汁原味的農家院,體驗林果採摘的田園之樂。
紅色與綠色輝映,自然與人文交融。
紅色旅遊正與生態旅遊、民俗旅遊、研學旅遊、鄉村旅遊等深度融合,相映成趣,讓太行山成為思古懷今、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讓紅色沃土滋養的文旅之花絢麗綻放。(記者 賈楠 呂若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