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賦能特色産業集群”座談會現場 攝影 李兆民
9月16日,一場圍繞“金融賦能特色産業集群”的座談會在河北正定縣同福集團舉辦。這場座談會,像一座“橋梁”,一端連著河北特色産業集群的企業訴求,另一端連著政府部門、金融機構與學界的解決方案。從龍頭企業到小微企業,從政策解讀到産品創新,這場對話揭開了金融賦能河北特色産業集群高品質發展的“破局密碼”。
集群之基:3.6萬億元營收背後的“成長煩惱”
“河北107個重點特色産業集群,是實打實‘幹’出來的。”座談會開場,主持人一語道出河北特色産業集群的分量。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省107個重點特色産業集群實現營業收入1.74萬億元,同比增長5.1%,集群發展態勢穩中趨好。百億元以上規模集群達到102個,超500億元集群17個,超千億元集群7個。
安平絲網佔據全國約八成市場份額,永年緊固件産量超過全國一半以上,全國每生産三條毛巾,就有一條來自高陽……這些“隱形冠軍”支撐起河北縣域經濟的“基本盤”。更令人振奮的是,河北省107個重點特色産業集群內已培育173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1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家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17個集群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
但光鮮數據背後,“成長煩惱”同樣突出。“産值小、廠房大,前期投入大”“註冊時間短、流水少,貸款門檻高”,正定現代智慧家居産業園董事長王瑞申的“吐槽”道出了中小微企業的普遍困境。
河北省企業家協會秘書長張英傑調研發現,六成企業認為今年一季度經營狀況有改善,但“行業內卷、內需不足、利潤率低”仍是難題——通過政府和金融機構的支持,解決了大量企業的金融困境,但仍有不少中小企業依賴民間資本或第三方貸款公司,難以獲得銀行低息貸款;部分集群“有知名度、缺收益率”,核心競爭力弱;産業鏈企業“各幹各的”,協同創新能力差。
同福集團董事長劉山國的經歷更具代表性。這家2018年回歸河北、2022年將總部落戶正定的企業,歷時四年打造“同福共享平臺”,已連結120萬家雲店、10萬家爆品店、200余家一線品牌廠家,今年營業收入及商品交易總額(GMV)預計達千億元。
任何一個企業在轉型時期資金鏈都很關鍵,劉山國坦言:“前兩年在同福共享平臺打造過程中也遇到過資金困難,是銀行不離不棄大力支持,助力同福共享平臺順利打造成功。同福共享平臺現已進入盈利階段,並順利在全國複製。”如今,企業雖無大量資金需求,但裂變式發展階段,供應鏈佈局“買全球、賣全球”,需要更靈活的、更合適的金融産品支持。
政策之達: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
“企業有需求,政策必回應。”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河北監管局副局長蓋路在座談會上亮出“成績單”:近期河北金融監管局下發《關於銀行業保險業支持河北産業集群高品質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增加資源供給、提升服務能力等六個方面制定了15項具體措施,著力提升集群企業金融服務便利性和可獲得性;聯合中國人民銀行河北省分行、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九部門出臺22項措施支持小微企業融資;與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建立省市縣三級融資協調機制,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將産業集群企業作為重點走訪對象之一,截至8月底,專班累計走訪經營主體516萬戶,為94萬戶企業發放貸款1.2萬億元,規模居全國前列。
這場政策“組合拳”,核心是“精準”。中國人民銀行河北省分行二級巡視員張明亮介紹,該行將107個集群納入科技金融支持優先序列,運用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支農支小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推動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達7100億元,同比增長11%,高出其他貸款增速3個百分點。
截至目前,河北已分兩批將66個集群納入試點,由工行、農行、中行、建行、河北銀行擔任牽頭行,推出80餘款專屬信貸産品——既有“集群貸”“特色産業貸”等通用産品,也有“寧晉電線電纜貸”“安平絲網貸”等定制産品。
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則從産業端發力,以共享智造破局。産業集群推進處處長邊少陽介紹,該廳將共享智造分為原料集採、關鍵設備、生産工序、産品設計、技術創新、物流貿易六大路徑,已在81個集群建成155個共享工廠。以清河羊絨為例,當地頭部企業與供應鏈公司合資成立集採平臺,金融機構通過“定金+倉單質押”模式,為企業解決採購資金難題;寧晉電線電纜集群則由頭部企業投資1億余元建設輻照生産線,使參與共享的集群企業成本降低30%—40%。
“未來將打造10個共享製造工廠標杆、10個創新平臺、10家‘領跑者’企業,推動集群從‘單打獨鬥’向‘抱團發展’轉變。”邊少陽説。
創新是第一生産力。面對特色産業集群關鍵共性技術問題,河北省科技廳通過“聯合産業鏈龍頭企業或鏈主企業、上下游關鍵企業,集中攻關,構建了“共投、共擔、共贏”的市場化研發機制。
“從政府的單獨無償資助,轉變為市場化資助方式,激發了特色産業集群企業的積極性。”河北省科技廳科技金融中心副主任張彥忠透露,目前這項工作剛起步,還處在探索中,共籌集了研發資金約1400萬元,後續還將不斷推動眾籌科研項目。
金融之力:從“資金提供者”到“生態合作夥伴”
“金融機構不是‘旁觀者’,而是‘合夥人’。”中國銀行河北省分行副行長王德青的觀點,代表了金融機構的共識。該行針對河北特色産業集群細分402個場景,制定“一群一策”服務方案,圍繞核心企業推出應收賬款質押、訂單融資等鏈式金融産品,截至8月底已為集群內普惠小微客戶投放貸款超300億元,服務企業2.5萬家。
中國建設銀行河北省分行針對産業集群推進“一群一策”,聚焦“科技+共享”,推出“善新貸”“共享貸”等産品,打造“惠懂你”一站式移動金融服務平臺,實現7×24小時智慧測額、自動審批;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河北省分行創新“主辦行陪伴成長服務”和“雪中送炭模型”,對主辦行客戶,提供全週期服務,在企業面臨短期困難時通過專屬評審模型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興業銀行石家莊分行推出“技術流審批模型”,將研發投入、科研團隊等指標納入授信評估,破解科技型企業“輕資産、融資難”問題。
除了銀行信貸,直接融資與創投力量也在加碼。財達證券作為河北國有上市金融機構,近年來在省內多地開展“金融賦能區縣行”活動,已先後走訪50余個區縣,協助多個區縣開展上市培育、産業基金設立和專項債券申報等工作;石家莊科技創業投資公司則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與銀行、保險探索“投貸聯動”“投保聯動”,與各縣區圍繞“園區+基金”的合作方式,組建縣區特色産業基金,複製“欒城低空經濟産業基金”模式——該基金成立後已招引多家高科技企業入駐,帶動當地産業集群升級。
“金融的精準支持,能讓企業轉型更順利。”張明亮的話,在同福集團得到印證。目前,中行已為同福集團提供近20億元的資金支持,助力其通過“聯廠、拴商、粘店、鎖客”模式,實現多種類産品的集採優惠,帶動上下游環節降本增效。
“‘金融賦能+産業升級’帶來顯著成效,同福共享平臺運營成功,在全國産生了影響,也吸引了來自北上廣深的人才到同福就職。”劉山國説。
破局之道:構建“政府+金融+企業+學界”生態閉環
“解決集群融資難題,不能靠單一主體‘單打獨鬥’,需要構建生態閉環。”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黨委副書記羅煜教授認為,核心是破解“信息不對稱”。企業要主動對接金融機構數字化系統,培養專業金融人才;金融機構要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建立産業鏈知識圖譜,精準定位企業位置;政府則需搭建政務數據共享平臺,降低金融機構信息獲取成本。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劉典教授則帶來“杭州經驗”:長三角地區通過“平臺搭建+數據打通+金融融合”,推動産業互聯網平臺盈利。以海智在線為例,該平臺連結70—80萬家加工廠,通過與銀行合作整合金融要素,實現了生態共贏。
“河北可打造標杆平臺企業,爭取人工智能+金融試點政策,推動數據資源與金融産品深度融合。”劉典建議。
這場座談會的成果,已開始落地。王瑞申與中國農業銀行石家莊分行副行長王凱現場約定,會後立即對接“基金+基地”合作,探索為智慧家居産業園企業提供短期靈活金融産品;河北平普科技的“三農大模型”全國擴張計劃,也得到多家金融機構的關注,計劃通過並購貸款、研發貸等組合産品提供支持。
如今,在正定這片熱土上,金融賦能的故事仍在續寫。正如劉山國所説:“有好的營商環境、有政策支持、金融助力,河北的特色産業集群一定能在高品質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文 李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