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壁無瑕,留白寫意。踏入河北廊坊“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現實的邊界感悄然褪去,曹雪芹筆下的紅樓世界則在眼前徐徐展開。十六扇造型各異的“中國門”次第開啟,門後是一座虛實交織的戲劇王國。
“經過八年精心打磨,我們最終以108座情景園林及21場總時長超過800分鐘的沉浸式演出,完成了對《紅樓夢》的一次全新解讀。”“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項目品牌經理方圓介紹。這座由知名導演王潮歌打造的戲劇幻城,打破了傳統觀演模式,讓觀眾既是旁觀者,也是劇中人。

“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中,遊客在挑選文創産品。孫晶晶 攝
以夢為鏡,照見眾生
“我們不是在復刻《紅樓夢》,而是在創造一個多維世界。”王潮歌説,“每個空間都是一個獨立的象徵,我們希望觀眾能通過他人的故事,看見自己的內心。”
這一創作理念貫穿始終。空間設計既現代又古典,觀眾在行進中觀劇,在沉浸中體驗,實現與經典文學的當代對話。在劇目的內容佈局上,既有“有還無”“讀者”等劇場對原著經典場面的寫意重現,也有“張迎春”“第三十五中學”等劇場實景演繹不同年代讀者的命運故事,共同構建了一個讓觀眾在紅樓世界與現實時空之間自由穿梭的夢境。

“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中的《第三十五中學》劇場演出現場。孫晶晶 攝
入夢之人,共情共鳴
“這是我第二次來了!”9歲的北京小朋友范伊坤難掩興奮。“看《第三十五中學》時,爸爸一直在旁邊給我講他以前上學的故事,每個班裏都有像胡志國那樣調皮的學生,可有意思了。”像她一樣,不同年齡段的遊客都能在這裡找到情感的落腳點。週末的園區裏,隨處可見全家出遊的身影。
來自浙江的周先生退休後約上幾位好友,一路自駕北上,邊走邊玩。在看完《讀者》劇場的演出後,他感慨良多:“這個劇場不是讓人坐著看戲,而是引導你走動、參與,真正走進人物的命運中。那些場景太真實了,仿佛眼睜睜看著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等書中人物在你面前展開他們的人生軌跡……”他回味著説道,“走齣劇場時,仿佛不是看完了一場演出,而是讀完了厚厚的一本人生之書。”
除了身臨其境的戲劇演出,園區內的畢業季大食堂、劉姥姥包子鋪、金陵麵館等主題餐飲空間,進一步延展了這場文化體驗的維度。從觀劇到用餐,沉浸式動線設計讓經典文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文本,而是可觸可感的當下生活。
在這一沉浸體系中,文創産品同樣成為連接觀眾與戲劇情感的重要載體。“我們推出了許多以‘紅椅子’為元素的文創衍生品,”品牌經理方圓介紹。這一設計貫穿整個園區:隨處可見的紅色椅子,不僅是遊客打卡的景觀,更是貫穿戲劇情境的視覺符號。它巧妙地將觀眾納入演出氛圍,讓每個人既是觀演者,也成為戲劇的一部分。

“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中,遊客在情境空間中拍照。孫晶晶 攝
一夢興城,文旅新篇
“項目正在推動廊坊從‘過境地’向‘目的地’轉變。”廊坊市文化和廣電旅遊局副局長王鵬飛表示,運營以來,幻城已吸引大量京津冀乃至全國遊客,帶動了住宿、餐飲、交通等配套消費,形成了以戲劇幻城為核心的消費生態圈。
未來,廊坊將以“只有紅樓夢”為引領,拓展文創開發、研學旅行等新業態,構建“文化+旅遊+産業”融合發展新格局,打造京津冀“文化會客廳”,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旅目的地。
一夢入紅樓,眾生見自己。這座戲劇幻城不僅讓經典照進現實,更在京津冀腹地繪就了文旅融合的新圖景,為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提供了生動的“廊坊實踐”。(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孫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