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條臭水溝的治理看資源型城市的綠色蝶變
來源:新華社  |  2020-10-16 11:38:42

  對於生活在黑龍江省鶴崗市的很多人來説,這幾年城市最大的變化,可謂是“變綠了”。這要從一條臭水溝的治理講起。

  作為老煤城,歷史上鶴崗市生態欠賬較多,因採空區地面沉降、塌陷,礦區生産和密集棚戶區的生活排污不暢,造成當地河流水體污染嚴重,居住在鶴崗的人們過去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

  但北倚黑龍江,南銜松花江,西枕小興安嶺,鶴崗被這“兩江一嶺”環抱而成一個生態“金三角”。優質生態條件讓鶴崗市有了打造“新鶴崗”的底氣。

  “這裡原來叫前進溝,就在棚戶區中間,垃圾和污水直接往裏倒。夏天那股味都嗆人,下完雨路上全是泥。”86歲的劉貴雲在鶴崗生活了20多年,在當地新修建的欣虹湖公園,劉貴雲指著眼前水清草綠的景色,回憶著四五年前空氣中煤煙味嗆人、地上泥巴絆人的場景。

  “這幾年政府搬走了棚戶區,修建了欣虹湖公園,現在這裡到處是綠色,白天可以散步曬太陽,晚上大家跳舞、鍛鍊,每天都很熱鬧。”劉貴雲口中的“臭水溝”,如今成了他每日散步的場地。

  為改善當地群眾居住環境,近幾年鶴崗市著力打造山水生態城市、公園城市,自2017年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工作。2018年鶴崗市啟動了以黑臭水體治理為重點的“兩河十四溝清水秀岸綜治工程”,並與棚戶區改造、城市品質提升有機結合,老煤城有了新印象。

  雖然已入秋,但只要有空沈曉筠就會和家人來到鶴崗市東山區的新一體育公園鍛鍊。“有塑膠跑道、籃球場、景觀湖,拍拍照走走步,幾乎每週我都來一次。”2019年東山區將7.2萬平方米的棚戶區改建成體育公園,結束了東山區沒有公園的歷史。

  近年來,鶴崗市拆除平房、違建數百萬平方米,建設了幾十處綠地、小花園、小廣場,城區綠化覆蓋率超過40%,鶴崗還被評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和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

  不僅如此,作為資源型城市,這幾年鶴崗市還針對當地資源實際和轉型需求,圍繞穩糧、優供、增效目標,培育發展生態農業,不斷壯大石墨等非煤産業,推動城市發展由“黑”變“綠”。

  鶴崗市綏濱縣是東北優質大米的主産區之一,水稻種植面積達100多萬畝。今年綏濱縣北崗鄉永德水稻專業合作社在種植優質水稻的基礎上,探索稻田養鴨的種養方式,把鴨子放在稻田,不僅可以除草除蟲,鴨糞還可以成為天然肥料,助力有機米品質提高。

  “鴨子吃的食物是天然的,排出的糞便用作肥料也是無公害的。”永德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元平介紹,鴨子在稻田中覓食大約可以節省60%的飼料,等過了産蛋期,鴨子將銷售到浙江等地,“真正實現稻因鴨而優,鴨因稻而貴”。

  曾經從事煤炭生意十幾年,2014年單永寶轉身成為黑龍江省華升石墨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聘請國內外專家團隊,研發、銷售高端石墨、石墨烯的應用産品。公司廠區內,原本生産煤礦井下救生艙的廠房,現已改建成石墨烯、石墨烯潤滑油等産品的生産車間。

  “去年生産石墨烯潤滑油400多噸,不僅在國內銷售,還出口尼日利亞等國家,實現産值2000多萬元。”黑龍江省華升石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麗娟説。

  數據顯示,鶴崗市目前有一批石墨企業正在推進石墨産業深加工項目建設,全市具有年深加工産品24.9萬噸的産能。全市非煤産業比重逐年上升,産業結構實現了由“一煤獨大”向“多業並舉”的轉變。(記者王君寶)

編輯:于靈爽
新聞熱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