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蔭縣紅光鄉燎原村。
2018年,《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實施以來,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持續推動強化領導、強化調度、強化政策、強化示範、強化宣傳、強化主體“六個強化”,採取政策扶持牽動、品質標準跟進、宣傳推廣推動等措施,實施“5+1+1”行動,指導全省各地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村環境品質提升,農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顯著提升。
海倫市聯發鄉百興村步行街。
農村廁所革命紮實推進。全省探索推廣接入城鎮管網、建設村級管網+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凈化槽就地降解等3種較為成熟的改廁模式,實現了由旱廁向水廁的轉變、由清掏外運向就地降解的轉變,3年可改造農村室內水衝式廁所30多萬戶。農村垃圾治理成效顯著。全省已有8672個村完成農村生活垃圾收轉運體系建設,佔比達96.67%;7983個行政村已開展生活垃圾分類,佔比88.99%。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進。以水源地保護區和整村改廁村莊為重點,採用多種污水處理技術模式,啟動實施222個村屯15594戶水源地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工程。村容村貌明顯提升。實施村莊綠化工程,全省村莊綠化覆蓋率達17.7%。大力發展庭院經濟,整治庭院環境,共建設菜園革命示範村300多個,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站達到1400多個,勃利縣、通河縣、泰來縣、慶安縣被評為2019年全國村莊清潔示範縣。村莊規劃編制有序推進。全省已完成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邊境鞏固類和搬遷撤並類五類村莊劃分。完善村莊規劃編制技術規範和標準,在1026個村開展規劃試點。農村環境管護機制取新進展。大力推廣門前三包、市場化專業保潔等管護機制,全省開展常態化保潔行政村數8275個,村莊專職和兼職保潔人員達到3.65萬人,農村環境和基礎設施初步建立起了配套的管護制度。
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強化組織領導。成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小組,專項小組辦公室成員擴大到省直22個單位,並下設農村廁所、垃圾、污水、村莊規劃、村莊清潔、村莊綠化6個推進組,形成“1+6”組織體系,形成強大的推動合力。市縣兩級也分別成立了專項小組,有力地推動了各項工作的落實。
泰來縣農村生活垃圾處理。
強化工作調度。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多次召開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會議、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全體會議,研究部署工作。
強化政策支撐。先後制定出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小組辦公室職責和工作規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方案》《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實施方案》《農村“廁所革命”實施方案》等政策性指導文件14個,制定了《進一步做好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指導意見》《農村廁所改造竣工驗收管理辦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等技術性意見7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政策規範和技術指導體系。
伊春市溪水村。
強化示範推廣。堅持先易後難、先點後面,通過試點示範不斷探索、不斷積累經驗,帶動整體工作提升。在哈爾濱市方正縣等10個縣、59個鄉鎮和189個行政村開展農村生活垃圾試點,探索了垃圾治理路徑。在22個縣的6個鄉鎮21個村進行農村改廁試點示範,探索推廣了高寒地區改廁模式。在325個村進行村莊清潔示範村建設,重點打造了佳木斯市郊區草帽村、富裕縣吉斯堡村、寧安市上官地村、七台河市茄子河區四新村等一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發揮了以點帶面的示範帶動作用。
強化宣傳培訓。組織國家和省級新聞媒體,深入基層一線,對好經驗、好做法進行採訪宣傳。組織帶領一、二類縣相關人員外出學習,先後赴浙江、吉林、湖南、陜西等省考察農村改廁以及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源頭減量和就地資源化利用的經驗做法。同時舉辦5次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題培訓班,提升基層幹部業務素質。
強化農民主體作用。所有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規民約,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推進了農戶門前衛生“三包”制度、定期大掃除制度、公共場所專人負責清掃制度,開展了最美庭院、美麗農家、文明戶評比活動,強化村民環境衛生意識。通過“垃圾超市”“積分兌換”等形式,引導農民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下一步,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結合“十四五”期間規劃,按照中農辦和農業農村部的整體部署,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目標,以農村垃圾、污水、廁所糞污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整合資源,統籌城鄉,強化措施,注重實效,努力補齊黑龍江省農村人居環境短板,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建設現代化新龍江打下堅實基礎。(焦洋)
圖片由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