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綜合利用 龍江如何“秸”盡所用?
來源:黑龍江日報  |  2020-11-17 09:34:16

秸稈綜合利用 龍江如何“秸”盡所用?

哈爾濱市阿城區舍利街道田野裏,打包機開足馬力壓縮秸稈。李明哲 攝

秸稈綜合利用 龍江如何“秸”盡所用?

將秸稈壓塊後做成生物質燃料。李明哲 攝

  引言

  2020年,是我省開展有效解決秸稈露天焚燒攻堅戰的第三個年頭。日前召開的全省秋季農業生産暨2020—2021年秸稈綜合利用有效解決秸稈露天焚燒會議強調,2020—2021年秸稈禁燒期間仍無“窗口期”,秸稈根茬及殘余物也嚴禁以焚燒方式清理。會議要求,各地要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秸稈禁燒“一堵三疏、疏堵結合”的工作原則,緊緊圍繞秸稈全部還田、離田這一目標任務,把秸稈利用好,做到取之於田,還之於田,保護好黑土地。

  為做好今年秸稈禁燒工作,省農業廳11月14日更是發出緊急通知,加快推進秸稈離田還田。

  碩果纍纍的豐收季後,秸稈處理問題接踵而至,無可回避。幾年前,因秸稈焚燒,“黑雲壓城城欲摧”,讓不少龍江百姓苦不堪言。2018年秋季,我省發起有效解決秸稈露天焚燒攻堅戰。今年秋冬季,我省有效解決秸稈露天焚燒工作有哪些舉措?我省又通過了哪些新技術、新發明,“秸”盡所能、“點”廢成金?在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的工作中,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破解?連日來,記者採訪了我省相關部門負責人和農業專家,共同尋找最優解。

  人防+技防

  密織秸稈禁燒防控網

  記者從省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局了解到,今年9月15日以來,我省落實五級網格監管,共建立秸稈露天焚燒網格48130個,實現責任落實橫向到部門、縱向到村。同時開展省級督查,各市(地)、單位在本轄區內開展自查。

  另外,我省積極使用“硬核”技術。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雙鴨山市分公司開發的“全覆蓋、全天候、全時段、零死角”的“藍天衛士”視頻監控系統日前投用。該系統實現了區域範圍內100%實時監控,全數字化監測。

  “黑土地”遇上“高科技”,秸稈禁燒管控更高效了。這一點,友誼農場秸稈焚燒辦公室巡查員韓勁濤深有感觸,“過去我們每天至少需要450人現場巡查,現在白班、夜班各一人,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

  據統計,截至11月11日,生態環境部衛星遙感監測及督查巡查在我省未發現秸稈露天焚燒火點,我省未現重污染天氣。今年我省將大範圍推廣“條帶耕作技術”

  省級秸稈綜合利用專家指導組成員、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錢春榮表示,今年我省將大範圍推廣“條帶耕作技術”。據介紹,原來秸稈覆蓋還田是對土地全覆蓋,而條帶耕作技術是對原技術的改良,將每個苗帶留出30釐米左右的裸露面,有助於春耕時提高苗帶溫度,增加出苗率,她還介紹了“秸稈製作生物有機肥”、“秸稈膨化飼料”等技術。

  “秸稈製作生物有機肥,需將生物菌按比例放在水中溶解。鋪上薄膜覆蓋,保證高溫高濕,夏天經過三個月發酵,讓秸稈腐化成肥料。”黑龍江省農世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薛克忠説,秸稈生物有機肥可讓土壤疏鬆,在不減産的情況下代替30%至50%的化肥。該技術目前已在呼蘭區大用鎮和蘭西縣星火鄉進行試驗。

  蘭西縣一肉牛養殖場使用了“秸稈膨化飼料技術”。負責人説,用這種飼料喂動物,可大幅降低養殖成本、提高動物免疫力和肉質。標本兼治找出口黑土地保護核心是秸稈還田

  針對秸稈禁燒管控工作,不少龍江農業專家認為,嚴防死守只是治標之策,為秸稈找到合理“出口”才能達到標本兼治。

  馬守義是省農墾科學院二級研究員。早在2018年,他就被聘為龍江縣國家黑土地保護試驗區專家組組長。10月20日,看著龍江縣景興鎮超越合作社的豐收場景,他感慨地説,“今年秸稈還田後的效果非常好。一是,雖然遭遇三場颱風,但玉米秸稈抗倒伏能力強;二是今年有40多天旱期,秸稈還田後蓄水保墑能力好,玉米産量高。”

  馬守義強調,黑土地保護的核心是秸稈還田。從目前發達國家秸稈綜合利用情況看,90%都是“還田”。因此,秸稈還田是解決秸稈焚燒的主要路徑,也是保護黑土地的必由之路。“秸稈直接還田,可大幅減少土壤的風蝕及水蝕,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肥力;增加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提升抗旱能力。”

  農民嘗鮮

  秸稈離田新發明

  加強秸稈綜合利用,離不開秸稈收儲體系的完善。

  阿城區舍利街道辦黨工委書記霍艦告訴記者,以往的打包機需進地摟兩遍,大批量秸稈帶土,影響下一年整地。今年,該街道辦的農戶嘗鮮了鼎薪秸稈壓塊站研發的新打包機——免集條負壓式秸稈打包機,秸稈直接離田,減少機器進地次數和秸稈殘余物。以前兩畝地出3包秸稈,現在一畝地可出2.5至3包的秸稈。霍艦説,這種新型打包機目前得到當地農民認可,有望在全街道辦推廣。

  記者了解到,作為鼎薪秸稈壓塊站的東家,黑龍江京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還有一項關於秸稈打包、離田的“硬核”發明——秸稈離田自動倒運車。

  “倒運車可自裝自卸,一次可運輸25捆秸稈,運輸量大,成本較低。同時,採用氣流式秸稈烘乾系統,大大降低了火災的發生率。”該公司總經理王冶説,自動倒運車也在阿城舍利街道辦做了示範,農民們反響不錯。

  秸稈綜合利用

  仍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近年來,雖然我省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成效顯著。但專家們調研發現,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多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記者,部分農戶和幹部,對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要意義還認識不到位。在部分縣區,地方政府與合作社千方百計解決秸稈問題,而部分農民持“等、靠”的觀望態度,等著政府給還田、給離田。部分地方幹部把秸稈禁燒、不出現火點當成“硬扛”,對秸稈綜合利用的渠道缺乏有效關注,秸稈盲目打包離田,沒有真正有效利用,造成資源的雙重浪費,在社會上造成負面影響。

  有專家提出,雖然我省秸稈綜合利用的技術不斷提高,但在技術推進過程中,技術跑偏不到位的情況時有發生,比如秸稈翻埋還田,從秋整地的技術角度要求,“翻地、耙地、起壟”一條龍作業均應在秋季完成,以達到待播狀態,但實際生産中,經常有只翻不耙不起壟的情況發生,使耕地立垡越冬,失墑嚴重,影響翌年播種;再比如秸稈覆蓋田免耕播種技術,部分農民錯誤地理解為免耕就是播種之後不進行任何耕作,結果影響産量。還有部分地區在推進秸稈離田腐解堆肥的工作中,不按照流程規範操作,技術使用不得當,使秸稈甚至一兩年都未有效腐解,達不到應有效果。

  此外,秸稈利用過程中,需要相關部門進行統籌規劃,由於缺少有效協調,很多地方的農機合作社的大型機械存在小規模作業、效率低的問題,甚至存在“沒活幹”、“吃不飽”的問題,影響了他們的積極性。這種供需矛盾,需要相關部門或組織給予調和。

  專家支招:

  向管理要品質

  建立區域農業示範點

  針對我省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存在的問題,有哪些破解之道?專家表示,實踐證明,省委、省政府要求“把秸稈利用好,做到取之於田,還之於田,保護好黑土地”,方向是正確的。有專家建議,目前我省在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上,政策和技術是成熟的,未來應該繼續向管理要品質。

  專家認為,要加強正面宣傳和引導,鼓勵農民參與到秸稈綜合利用的工作中來。各地方案制定後,應落實到位。方案制定應具體,有詳細的農田、秸稈分佈地圖。要發揮多種力量,對秸稈綜合利用補貼進行監督。

  同時,為緩解秸稈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各地應統籌規劃,或以鄉鎮為單位,對耕地面積、秸稈數量進行統計,因地制宜,縮短運輸半徑。有計劃、有組織地讓農戶與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對接。同時,要建立完善秸稈打包收儲體系。鼓勵更多的合作社和秸稈經紀人參與到打包離田運儲過程中來。同時,還應鼓勵地方建立秸稈綜合利用典型示範區,為農民展示看得見、摸得著的新技術。

  專家馬守義説,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系統性的技術研究。可根據秸稈綜合利用的方向,分別成立專家組。省級部門聘任首席專家,整合科技資源,推進技術研究和推廣。要完善秸稈綜合利用組織體系,形成“政府+企業+科研單位+合作社”“四位一體”的新模式。“政府足夠重視、科研單位提供技術,合作社落地,再加上政策驅動,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將會如虎添翼。”(記者 丁燕)

編輯:于靈爽
新聞熱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